第A05版: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

需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江南市镇

  在诗性的江南,无论是诗还是思,无论是诗还是文,都是一种生命的自然咏唱。江南是中国人的梦里水乡,江南是文化人的精神故乡。在“问道江南:学术流派及其思想世界”的分论坛上,多位专家各述观点,提炼和展示江南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水是眼波横’,江河湖海,三江五湖是江南最明亮动人的所在”,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晓明看来,江南之道在于江南水。在“问道江南:学术流派及其思想世界”的分论坛上,他表示,其几千年来最为核心的特质可以提炼为“水德”——来自江南先民与环境相磨合时生存经验的长期积累,是一种来自大地的智慧。他以高启的诗句“学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为例,阐释了江南基因里的含忍,“温柔中可见对自我的欣赏与高贵,道尽了千古以来,江南读书人自尊、自爱、自贵、自得的人生意境。”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华宝眼中的江南之道是在“与外部的沟通交流和内部激荡而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认同的”,他认为江南文人祖训中的“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其撑铁骨、严治学的风骨,也当是新时代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里浪漫爱情的发生地;也是三言二拍中的商业繁华处;还是‘只把杭州作汴州’的温柔意象”,台湾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吴仪凤从话本小说中认识江南,在她看来,话本小说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市井小民眼中和生活中的江南。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彭国忠则从词中领略江南风采,“词虽产自北方的胡夷里巷,转至南方后,却立即成为南方文学的代表样式,尤其与江南关系密切”,彭国忠认为唐宋词在词调、词人、词体风格方面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江南特色。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林宗正也在江南诗人的作品中感受到了时代气韵。他从袁枚与金和两位江南诗人的作品中了解江南,认为他们的诗作展现出对既有的书写传统以及阅读经验的反省与挑战,“袁枚突出颠覆历史人物,金和则把形形色色的人物放进时代,这些人物在时代的舞台上演出他们时代里的自我”,金和讽刺且幽默的对于男性人物的描写,尤其令他感到惊艳与瞩目。

  “问道江南,需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江南市镇”,自古江南多进士人尽皆知,而鲜有人晓的是,这些进士都不是出自中心城市,而居于市镇。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罗时进对此深有感触,今天提到江南,我们的印象多是中心城市群,但当回溯到明清时代时却发现,19世纪繁华江南的生产力也多集聚于市镇。罗时进认为市镇是江南文化发展的重要环境,也是文学生产的富矿,对江南市镇的研究还需给予更多的重视。(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