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丹青江南”分论坛会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图史与笔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画创作文献展”,被一幅幅精致的画作包围着聆听多方的声音,别有一番风味——
70年来,在人杰地灵的江南,众多大师级的画家为中国画的复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在哪一历史阶段,画家们都在积极寻求国画变革之道,在笔墨、题材、立意、构图、色彩等方面积极探索,当天的“丹青江南:图史与笔墨”分论坛集合不少专家。
就当日讲述的主题来看,“从写意论中国油画的精神性”“丹青江南•元人的笔墨与意境——对中国美术史上一段笔墨公案的再解读”“赵孟頫在江南绘画文脉形成中的作用”等,专家几乎都在用各自的角度阐述绘画探索、创新、变革的过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表示,中国画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美学特色,独特的艺术体系,是在文脉传承和革故鼎新的历史征程中形成的。因其思想内涵和笔墨技法的独特性,与其它种类的绘画相比,中国画革新的难度更大,引发的争议更多。尤其江、浙、沪、皖等地区的国画家们在探索中国画现代面貌的过程中,均曾尝试将传统画学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他们为新国画的变革打造了一个华丽的开场,更为中国艺术的未来播下种子。
在自由讨论环节,无锡市美协主席梁元就无锡在历史上曾是美术重镇,诉说其过往。梁元表示,无锡出了很多绘画大师,如钱松嵒、秦古柳。上世纪50年代,钱松嵒以“红色山水”一举成名,之后,他创作的《延安颂》、《红岩》、《常熟田》、《泰山松》等引起了美术界的瞩目。钱松嵒的作品是传统文化、地域特质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作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开拓者之一”,他的绘画蕴藏着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精神。而秦氏为无锡的望族。秦古柳小时候学习刻苦,结识了小万柳堂的廉泉、壮陶阁主裴伯谦等收藏家,博览历代名家真迹。他悉心临摹,汲取各家精华,在国画传统技法方面打下深厚基础。秦古柳带学生,不论贫富,有教无类。然而绝不是照单全收,而是要看学生本人有没有绘画的兴趣和灵性来定。(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