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二泉月·市井

在无锡品尝三白酒

  | 彦先 文 |

  裹着初秋的余热,我们都已年过七旬的兄姐弟三人,从成都到苏州祭祖。机场在无锡硕放,来去都要经停那里。何况无锡还有那么多友爱的宗亲,以前每次都是要相聚的。阔别三年了,很是思念好客而盛情的无锡宗亲们。所以,在他们的安排下,今年又见面了。

  秋夜,天空上镶嵌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古运河上飘来几艘彩灯四射的小船,从流光溢彩的清名桥下缓缓驰过。远远望去,运河两岸的江南人家,挂上一排错落有致的红灯笼,映照在静静的河水里。我的心骤然生动起来了。

  临河边一家餐馆的二楼,十几位热情的宗亲和远道而来的我们一片欢声笑语。圆桌上早已备齐了各类佳肴。精致的无锡本帮菜是不可不吃的,它们色彩斑斓,别具一格:且不说微甜而脆香的太湖醋鱼,也不说闪现出天然红黄绿色的什锦凉菜,仅仅因为那青炒虾仁,就是去壳的太湖白虾,在姜葱蒜的陪衬下显出的柔亮本色,就赚足了吃货的眼光。至于红烧肉馅面筋,总使我想起川菜的红烧狮子头来;更不必说鲜美异常、香气四溢的腌笃鲜了……看来,这真是一个大开眼界、大饱口福的美好夜晚啊!几十年吃遍了川菜的我,面对这一席别致的无锡佳肴,每尝一口,总觉得相见恨晚。

  最令人意外的是,此行终于喝到了久闻大名的无锡米酒!

  圆桌中央,摆放了两盒深蓝色精致的“顾野王酒”。东道主建明和忠轩,一人拿起一盒,开瓶上酒。饮者的分酒器里,五十三度的酒如纯净水一般透明,空气中飘来一股淡淡的米香。品一口,清冽怡畅,回味微甜;再一口,米香醇厚,鲜美悠长。这便是江南的米香型白酒么?多少年来,喝惯了驰名中外的川酒,大都是浓香型之类的。而这米香型白酒的入口,远没有川酒浓烈,口感绵柔而且清香,让人想起了吴侬软语。在吞下去瞬间的那种回甜,携了米香的酒味,悠悠地、亲切地进入肠胃。好几杯下去,呵呵,人便兴奋起来了!喝江南米酒,如看江南春色,借用韩愈诗:头几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瓶终了,“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我的心里,便是春暖花开的情景啊!

  三巡之后,我查看酒的包装盒。除了简介“江东孔子顾野王”生平外,其中有一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谣。这首五言民谣也有着那个时代诗歌的特色:“郎君爱莲藕(爱怜我),妾自塘边购。今夜佐夫饮,野王家酿酒。”喝江南酒,喝出了江南历史,怎么也得浮它几大白!

  无锡的酒,有着上千年历史!据史料载,自宋始,便有江南人顾克先者,以白米、白云泉水和白曲制作三白酒。“放壁下月余,出之鲜美,名靠壁清”。此后,在太湖平原地区,依靠周边佳泉,酿造出了众多的三白酒。其中以苏州、无锡、松江和南浔等地最为有名。至明清时期,顾氏三白酒因其米香醇味,鲜美清冽,已然成贡品上奉朝廷。而无锡的“慧泉醇醪”则属三大名酒之一。

  三白酒因白米、白水和白曲而得名,历久不衰。这与其用料讲究、灶具独特和工艺精细有很大关系。上等糯米和白曲,佳泉白水,特制陶缸,缺一不可。在制作上,选节气,选熟练工,选存放时间等等,“久酿而成,极其郑重”。明代进士、文史学家王世贞认为,太湖地区的三白酒,皆借鉴了无锡传统的酿造方法:“出吴中,大约用荡口法小变之,盖取米白、水白、曲白也。其味清而冽,视荡口稍有力,亦佳酒也”。并盛赞顾氏三白酒:

  “顾家酒如顾家妇,玉映清心剧可怜。嗣宗得醉纵须醉,未许狼藉春风眠。”明代著名文学家梅鼎祚写无锡三白酒诗云: “慧泉三白酒初开,橘绿橙黄海蛤来。自是吴侬风味在,排当箫鼓送星回。”清初诗人、陕西孙枝蔚更是直截了当:“老夫不悔长为客,江南三白天下稀”。

  品无锡三白美酒,尝太湖三白美食(白鱼白虾银鱼),此乐何极!回到成都月余,我时时惦念无锡的山水和宗亲,惦念见不到的江南三白。都说“老不出蜀”,那是过去,是以前。无论如何,无锡是一定还要去的。原来是为了祭祖和看望宗亲,今后还多了一份牵挂——三白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