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乐龄

寻找那一片菊花

  社区近日搞了一次摄影赛,作品在微信公号里不断推出,因此我常打开手机浏览。其中一幅作品吸引了我:湖畔菊花盛开,亭亭净植,一抹抹金黄掩映着背景的高楼蓝天,前实后虚,主体突出,将自然野趣与现代时尚融为一体。仔细欣赏这幅作品,发现是在我熟悉的一个小湖畔拍摄的,经常打那里经过,却没发现这让人心醉的景色,真是辜负了上天的馈赠。

  再次路过那片小湖,不由放慢脚步,想要寻找那些菊花,寻找那幅作品的拍摄位置和角度。只是左转右转,上看下看,终不得法。这片菊花究竟在哪里呢?打开手机,再次端详那幅照片,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思绪的大门。

  那片菊花应该在隽永的诗词里。屈原在《离骚》中留下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开启了颂扬菊花秉性高雅、不同凡响的篇章。随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广为人知。白居易的《咏菊》: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苏轼的《赵昌寒菊》: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这些诗,看重的是菊花傲霜凌寒的品格,把菊花看作高洁的“花中君子”。而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格局宏大、托物言志,表现的是破旧立新、横扫天下的豪迈气魄。

  那片菊花应该在不朽的画作里。画家文人气息相通,因此菊花入画,也古已有之。偶然看过一幅徐渭的《菊石图》,笔墨挥洒放纵,画中菊花在似与不似间,透出了眼空千古,独立一时的精神意象。我对绘画很是外行,但对徐渭的生平多少有些了解。徐渭被称为中国的梵高,他们人生经历相似,多坎坷磨难,晚期常处于癫狂状态,他用水墨表现的菊花,确实更能达到与他精神上的契合,任何语言都难以企及。后世的许多画家也画过《菊石图》,风格各异,但我觉得都是对这位大家的礼敬。

  那片菊花还应该在寻常的生活里。前述的“夕餐秋菊之落英”,虽然对“落英”是否就是落叶有不同的解读,菊花可以食用却是不争的事实,最有名的就是菊花糕,这种清甜的小点心,让一生享受吃而且会吃的清朝大才子袁枚终身难忘,其《随园食单》中的萧美人点心,就包含了菊花糕。食药同源,中医用杭菊疏风散热和清肝明目,用野菊花清热解毒,现在许多人为了养生,都开始喝上菊花茶了。还有周杰伦演唱的《菊花台》,更是经常回响在耳畔,触动我们心底的忧伤,揉碎了满地的记忆。

  忽然发觉,我不必再寻找那一片菊花了,它们已然长在了我心里,与我静待四季的轮回,晕染着一个又一个秋的金黄。

  (李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