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新闻

实实在在构建平安、和谐、幸福社区——

协民社区的“幸福密码”

  滨湖区河埒街道协民社区地处风光秀丽的运河河畔,组建于2004年10月,是一个老新村、老家舍、老村巷、新商品房多业态混合型社区。多年来,社区着眼于构建平安、和谐、幸福的新社区,先后荣获了江苏省“绿色社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平安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荣誉的背后离不开这些“幸福密码”。

  老娘舅调解室 调处居民烦心事

  2012年,协民社区以服务特色品牌创建为契机成立了社区第一个片区阳光调解室——机床新村阳光调解室。随后又发展到杨胡刘巷、大王基片和江南片,由片组长、楼组长以及老党员参与片区矛盾纠纷调解,他们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老娘舅”。社区特地为“老娘舅们”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施,每月组织开展片区内的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工作,对矛盾纠纷进行及时的调解处理。还引入共建单位、驻社法官、受聘律师等资源优势,让主打“亲情牌”、凭经验调处矛盾的“老娘舅们”向专业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老娘舅们”至今化解的邻里纠纷光是记录在案的就达60多起,平时随时随地解决的矛盾就数不清了,做到了调处成功率100%。“有了他们这帮‘老娘舅’啊,再大的矛盾也能化解,给他们点赞!”说起他们,社区的居民忍不住竖大拇指。

  近日,居民陈阿姨同大伯因房产原因产生纠纷,前来调解室寻求帮助。经了解,陈阿姨所住房屋原为公公在世时全家签字同意由其丈夫继承的。这几年里,她的丈夫、婆婆相继离开了人世。大伯拿出婆婆的遗嘱,提出房子应由他和陈阿姨的老公共同继承,双方就房产归属问题发生了纠纷。“老娘舅们”经过多次多方了解,得知之前两家人关系和睦,并没有矛盾,便将双方约到了调解室。先不急着进行调解,而是拉起了家常:兄弟姐妹小时候的趣事,老两口在世时大家的欢乐时光,发生纠纷前大家的相亲相爱……渐渐地,大家都沉默了。看到时机成熟,“老娘舅们”趁热打铁,提出了调解意见,想着过去,看着现在,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这个大家庭又重新团结到了一起。

  “阳光调解室”实现了“小事片区解决、大事社区化解、矛盾不上街道”,使社区更加平安和谐,也将社区的维稳工作落到了实处,曾多次得到省和中央信访工作督导组的肯定。

  春雨禁毒服务站 照亮康复戒毒路

  2019年端午节那天,禁毒社工代表社区去商大爷家送去了粽子和咸鸭蛋以示节日慰问,商大爷握着工作人员的手感激道:“多亏了社区,我的女儿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下去,真的谢谢你们啊……”

  几年前,商某交了一些狐朋狗友沾染上冰毒。禁毒社工不放弃这位“病”人,多次上门耐心地向她讲述毒品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严重危害,既有义正辞言的批评,也有和风细雨的劝导。在社工们的耐心劝导下,商某慢慢地转变了态度,增强了戒毒的决心和信心,主动与社区签订了戒毒协议书。商某的成功戒毒,是协民社区戒毒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该社区登记在册的34名戒毒人员,均未发生重复涉毒现象。

  2016年3月滨湖区成立了由区政法委和禁毒大队牵头的领导小组,配备了专职禁毒社工,并吸纳社区民警、涉毒人员家属等齐抓共管。社区制定了相关的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通过举办讲座、发放资料、收看影碟、图片展览、开设板报、悬挂横幅、电子屏滚播标语等形式,在中小学、幼儿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禁毒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禁毒氛围。同时,坚持将戒毒工作纳入社区的“春雨禁毒服务站”活动项目,采用思想教育和人文关怀相结合等方式,切实加大对涉毒人员的帮教,促其洗心革面,改过自新,最大限度减少毒品对社区群众的危害。

  法官律师进社区 推动三室联动进楼道

  自2013年“六五”普法启动后,协民社区将网格化管理平台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打造了“网络全覆盖、资源共分享、普法无盲区、宣传零距离”的法制宣传教育模式,推动了阳光调解室、驻社律师咨询室、驻社法官室“三室进楼道”活动的开展。2016年,协民社区聘请一位法官和一位律师组成法律咨询服务台,运用法官、律师自身的专业特长,参与社区纠纷调解、法律宣传、普法授课等活动,更专业、更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服务。通过“三室联动”网络,一是将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提前发现矛盾纠纷,捕捉及时化解的先机;二是“三室联动”网络广泛覆盖,可以主动介入,积极疏通,避免矛盾升级,提升化解成功率;三是可以形成合力,针对引发矛盾纠纷的原因,“三室联动”网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在找根源、化解矛盾纠纷上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红袖套巡逻队 巡出居民安乐福

  协民社区有支“红袖套”志愿者巡逻队,这支队伍在2004年社区成立之初就建立了,现在由45位老党员和居民组长组成,分成9支小分队,实行轮流巡逻制度。队员们巡逻时,袖子上佩戴红袖套,成为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居民们亲切地称他们是“家家户户巡逻队”。成立15年来,治安巡逻记录已达5000余条,排解隐患上百次,并为公安机关破获一次翻窗入室盗窃案,有效避免辖区内盗窃、打架等案件的发生,维护了社区的安宁,筑就了平安的“防火墙”。

  “队员们在巡护社区安全的同时,还注意为居民排忧造福。”负责人张队长举例说,2016年初的一天,在巡逻中发现,大王基老新村内路面坑洼不平,下雨时容易积水,加之楼栋周边的树木高、光线差,给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行走造成困难,存在安全隐患。社区根据巡逻员反馈的信息和建议,及时报经上级城建部门审批,将其纳入当年的小区改造工程中。改造后该处路面平整,树木修剪整齐,方便了居民出行。老人们乐呵呵地说:“我们社区幸福多,住在这里安心!”

  旧房巧翻新 筑建居民“幸福晚年”

  随着社区接管区域的扩大、管辖人口的增多、服务内容的细化,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需求和服务内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原来的607㎡扩展到1054㎡。由于房屋破损严重,工程历经了加固、拆除、改建等程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真正做到了“蛳螺壳里做道场”,改造后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经过一年多的硬件设施提档升级改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于2018年8月正式揭牌“营业”,并通过招募第三方社会组织“爱宁养老”来实现居家养老“社会化运作”模式。升级后的服务中心分两层,一楼设置前台接待区、红学堂、书画室、保健室、手工室、心理咨询室和乒乓室,二楼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劳模室和休息室。中心的养老设备全都经过“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护理床、助浴间、防滑条、防滑扶手等设施一应俱全,全面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和健康。秉承着“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服务理念和宗旨,不断充实提升服务内容和层次。

  (晚报记者 潘凡 通讯员 杨唯佳/文 社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