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无锡10人 喜获档案工作30年荣誉证书, 他们感触深:

“以前查档靠运气, 现在查档有数据”

  日前,无锡市档案局组织召开“全市从事档案工作30年人员座谈会”。支秀华、钮苏萍、姚伟、周萍、陈静华等10名从事档案工作30年以上的档案工作者喜获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颁发的荣誉证书。他们很多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接触到了档案管理工作,亲历了我国档案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查档基本“靠运气”

  张文雅是无锡市公安局滨湖分局蠡园开发区派出所一级警长。她1987年毕业后一踏上工作岗位就跟档案结了缘。“那会儿在荣巷派出所,很多档案就堆在阁楼上,全是老鼠。”对于张文雅来说,每次进档案仓库都需要勇气。当时正值改革开放时期,掀起了一波出国热潮,到派出所开各种证明的居民很多。但那个年代的档案管理意识还比较弱,条件也很简陋,查档需要工作人员一遍遍地手工翻阅,再加上过去的档案登记并不规范,书写用繁体,查阅过程中难免有遗漏,查档成了难事。张文雅说,那时查档完全“靠运气”,一旦帮居民查到了,对方常常激动得掉眼泪。

  梁溪区档案局副局长支秀华跟张文雅的经历有些相似。她也是1987年学校毕业后怀揣着一张报到证就到了档案室。档案室很简陋,支秀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清理会计档案,要从一麻袋一麻袋的纸头中,整理出所需档案进行上架。档案工作繁琐而细致,需要绝对的耐心。在支秀华看来,他们的工作虽然外人看不到,但却很有意义和价值,既为地方留存了历史,更服务于现实,对未来也是个告慰。“比如我们馆藏有惠山古镇的一些原始书画,很珍贵,也很有用。”支秀华说。这些年,支秀华印象最深的是,以前的档案主要为机关服务,而今,近九成档案为百姓服务。

  档案开放利用率越来越高

  从纯手工到全数字化管理、云查询,再到创建全国5A级数字档案室,市公安局办公室档案科的陈静华亲见了档案工作翻天覆地的变化。陈静华透露,目前,市公安局保管有54万卷的档案,实行数字化管理后,得以更好地服务民生。算到今年,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副研究馆员钮苏萍在城建档案馆已经工作了31年,她对于档案从手工账本到数字化的历程颇有感触。随着无锡的档案数据库日益充实,档案的开放利用率也越来越高。钮苏萍介绍,这两年,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兴起,到馆查询小区竣工图纸的人很多。有了信息数据,查档很方便。今年,该馆的数字化档案也为无锡桥面侧翻事故调查带来了“及时雨”。

  据悉,无锡已与长三角地区城市档案机构建立起合作,在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及两市五区档案馆即可申请异地查档。同时,无锡市民生档案查询平台已试运行,该平台有100多万条目录,覆盖两市(县)五区和经开区八个板块的婚姻档案。市民在全市任何综合档案馆(含江阴、宜兴)都可凭身份证查询本人婚姻档案,并出具证明。此外,目前,市档案史志馆保存着由市民政局移交的部分1999年之前的退伍军人花名册、安置登记表,市民只需要带好个人身份证件便可查档。(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