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怡伶 文 |
家乡周铁,湖山毓秀。“横塘春色分一派,古渡秋光接五湖”。镇北,矗立着古朴的竺西书院——为了纪念誓不仕元的蒋捷而建。书院在历经风云变幻后,已是一个镇的镇标。阳羡状元地,周铁教授乡。从书院中走出来的,有古时的君子名士,也有现代的画家院士,它承载了小镇的教育信仰,也凝聚了一个地域的文化核心。
门前是历史悠久的长春桥,河上舟摇,石板斑驳,是儿时上学必经的古桥,因为有了岁月的痕迹,微微泛黄。
书院门楼上的纯色砖雕,泛着清冽的光芒。门槛约五寸高,堪堪迈过。前厅供奉着蒋捷的紫木神像,供桌上尚有余香袅袅。棂格窗前,词人鬓发高束、敛目微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清癯的名士形象呼之欲出。
前厅往前,是一个四方雅院。东面栽了樱桃树,西面墙角是一株茁壮的芭蕉树。站在院中,总有百转千回的思绪飘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城亡国灭时,蒋捷拒不入仕,视富贵如浮云,半世漂泊抱节终身。“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南宋灭亡后,作为末科进士中唯一没有降元的宋室遗民,蒋捷之高风亮节,非时辈所能企及,世人因此又称其为樱桃进士。
紧靠着樱桃树,还有一口古井。井口直径大约三十公分,面上被木架兜住,百年的井沿已被吊桶绳磨出了深深的印记。透过上窄下宽的井壁,仍能看到清幽幽的井水,透出当年学堂里的热闹繁华。莘莘学子,散学出堂,定是从这口井里取尝过甘甜的水汁,她哺育过一代又一代求学若渴的学子,也安慰过晚归的游子、迟来的故人。
院子后面就是竺西讲堂。整齐的深色案椅,沉静厚重。堂前正中是讲桌。案上有讲师教具,文房四宝齐全。四周墙上,挂满了从书院走出去的名家之笔墨丹青。栩栩如生的瘦马图,异彩纷呈的诗联,给古老而蓬勃的讲堂赋予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凝眸四周,时光仿佛静止,让人不由自主遐思万千。百年来,书院走出了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法学家沙彦楷,著名书画艺术家尹瘦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核医学奠基人程天民等。这些灿若星辰的学者大家,如太湖明珠一般葳蕤生光。
回想幼时,崇文之习于普通百姓人家亦然,家乡重教的优良传统绵延至今。小时就读过的周铁实验小学,前身即为翻新前的竺西书院。当时的周铁小学,治学严谨,人才蔚蔚,敬业如褚仁良老师,严谨如王洁敏老师,均是一代教学楷模。在他们一丝不苟的教育下,百年老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者名人。而周铁中学,延续了小学的光辉,校长何元元温和儒雅,待生如子。犹记得,2001届高考时,何校长随行。考前头晕心慌时,是随行老师递过来的一包饼干让我免于尴尬,定定心心考完。后来才知晓,饼干是何校长为孩子们准备的。简易包装的饼干滋味平淡,但在学子心中,犹如蜜糖。
那次北街偶遇时,何老虽已年迈,身姿依旧矫健,双眼依旧神采不减,那股教育家的气度从未流逝。何老微微笑着点了下头,就像当年高考前,并不高大的他,顶着烈日,和蔼坚定地陪伴着我们时一样。尽管当年的我高考并不特别理想,但那一届涌现了很多出类拔萃的学生,我想,同学们会永远记得,决战前,头发微微泛白的何校长,用最有力的语言,最宽慰的笑容,鼓励了一个又一个彷徨的少年,抚慰了一个又一个望子成龙的家长。镇里乡间,像何老这样的长辈并不在少,他们用默默无闻的举动,陪伴着学生,鼓励着一批又一批家乡少年走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