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获悉,考古发现的宜兴凤凰村17座宋代窑址中,11座将得到妥善保护和利用。其中,1座搬至陶博馆、3座搬至张渚窑湖小镇、2座计划在将来建成的江苏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现场展示、3座原址保护,还有2座整体搬迁至位于无锡阖闾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作为实验考古研究和展示标本使用。
很多人会有疑问,考古发掘出的东西一般会被怎么处理?据了解,考古发现分为遗迹和遗物,有文物价值的遗物被作为标本提取出来进入库房和博物馆研究利用;遗迹分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遗址或具有突出价值和完整性、原真性的个别遗迹,这一类一般采取原址保护或提取保护展示利用;剩下的一般遗迹,按照考古规程要求绘图、照相、测量、记录之后就地回填,交给用地单位继续基本建设。
“宜兴凤凰村的宋代窑址顶部和周围环境破坏严重,属于不具备完整性和原真性的普通残缺遗迹,一般情况下,提取考古资料之后,要移交给当地继续施工。”宜兴制陶历史悠远,古代窑业已有相当的规模,考古人员介绍,此次考古发掘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宜兴古窑的文化传播价值,经过和当地文物行政部门以及建设单位反复协商,动员有条件的单位把一部分保存较好的窑址提取搬迁,作为开展公共考古教育实践的标本。 据了解,迁入华东考古基地的2座窑址,最重的一座打包后重达18吨,现仅存窑下半部,总体平面呈拉长的马蹄状,东西总长5.60—5.80米,宽2.60—2.80米。该窑由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室、烟道五部分组成。这么大的遗址怎么搬迁?据介绍,首先对土体进行加固、防风化处理(封护)、杀菌杀虫防霉处理,再开挖土方切割修边、降排水,最后整体打包安装套箱,吊装运输至无锡华东考古基地。
搬迁至无锡的宜兴古窑形制特殊:它由立砖砌筑烟道口,从而拉长了窑室,促进通风,更利于燃料燃烧。考古人员表示,如果不变废为宝搬迁利用,这批窑址很快就会坍塌开裂,成为一堆垃圾。这次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窑址搬迁利用,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创新实践。下阶段,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将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华东基地共同合作,一起研究江南窑业发展史,并计划组织公共考古实践活动,让更多人走近考古,了解江南窑业、陶瓷发展历史、了解文物和遗迹保护的重要性。(张月)
(无锡市考古所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