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看无锡

龙头河边 枫杨树下

  听到了第一声蝉鸣。不由想起童年闷热的午后,睡意朦胧里,那一声声声嘶力竭的“知了知了”从高树顶上倾泻下来,倦眼初开,望见河滩边那棵翠叶婆娑的馄饨树。

  如枫似杨柳 馄饨萦绿绦

  馄饨树,你必定见过!从残春到秋后,在绿叶间垂下长长果序,长椭圆形的果实长着阔条形的果翅,形似馄饨串成一串,长久不落。随着季节变化,馄饨的颜色由浅绿、嫩绿,慢慢发黄、发黑,秋尽而凋落,重在溪岸涧坡、在每一个亲水角落,等待生命的召唤。

  馄饨树大名唤作枫杨,其翅果亦形似元宝,故也别称元宝树,是常见的乡土湿生树种。枫杨枝繁叶茂,冠幅宽广,根系发达,极耐水湿,适生力强,能在树下形成厚实松软的腐叶层涵养水源,可成片种植在低洼湿地、沟谷、水岸,是护岸防浪的优良树种。

  枝擎重压岸 下临二泉水

  池沼边布置一棵探水枫杨,是江南园林的惯见手法。苏州留园有过,本埠寄畅园也如此。在鹤步滩的中段小岛上,但见一株斜卧枫杨,东探锦汇漪,对望知鱼槛。这棵树恐怕也就成了本埠出镜率、知名度最高的枫杨了。

  往东直线距离不超过两百米,隔着院墙,隔着街市,有一棵更为古老壮大的枫杨,同样临水而立,岿然不动。它《目录》编号333,树高20.2米,胸围径320厘米,冠幅21平方米,树龄约170年。此树立在河浜南岸,树身分为两干,一干通直,一干北倾斜俯在河面上,树冠丰满开展,枝叶茂盛。时值夏日,绿荫浓密,河岸边一溜茶座,红男绿女都在那树荫下谈笑风生。

  此处称作下河塘,隔河小街为上河塘,上下河塘所夹称龙头河,盖因河源处有出水石螭首(俗称龙头)而得名。这个龙头可不一般,其水源为天下第二泉。二泉之水,自下池龙头起始,蜿蜒流经八个龙头,最后在第九个龙头处流出汇为龙头河。您不妨去惠山访一访,看看这九个龙头都在哪呢?

  宝善引浜延 幽深入洞天

  龙头河东流半里过宝善桥,泛称作惠山浜,这是京杭大运河由黄埠敦西向分流连接惠山寺的一段河道,故又名寺塘泾。骑跨在河道上的宝善桥,原为大型石拱桥。民国时本埠秦铭光《锡山风土竹枝词》曾记:“长桥宝善引浜延,引人幽深入洞天。一自车如流水后,垂虹有影不成圆。”并附注说,“(民国)十八年已改建新式桥通车开原路,此景不复睹矣”。在古镇修复中,石拱宝善桥已恢复,另造寺塘泾桥以便公路交通。

  惠山浜是往来惠山水路必经之地。康熙、乾隆十四次驾幸惠山,都是由黄埠敦经惠山浜在龙头下上岸的。龙头下岸上,有三门四柱式样的明代石牌坊,坊额“人杰地灵”,系愚公谷主人邹迪光的次子德基所题;背书“岩壑夔龙”则言简意赅地点明惠山风景胜状。

  龙头河短狭,为保证航行畅通,过去除了少许画舫,去惠山寺烧香的船只一般停靠在烧香浜内。这是龙头河向南延伸的一段河滩,距龙头约两百米。明末张岱(1597~1679)在《陶庵梦忆·愚公谷》载,“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进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盎、泥人等货”。文中所说的“铭山”即锡山。“桥”,即宝善桥。有精雅店铺的左岸,即南侧河街下河塘。龙头河与更南边西山脚下的惠山直街平行,下河塘有多处弄堂通往惠山直街。可见明代惠山街市可观,很是繁荣。

  其实,惠山市集的逐步兴起可追溯到南朝时期,体现了“镇因寺兴”的特点。惠山地区的园林开发,滥觞于南朝刘宋永初年间(420—422)司徒右长史湛挺于惠山东南麓建别墅园林“历山草堂”。景平元年(423),湛挺将林墅舍与佛徒,辟作“华山精舍”。惠山浜两岸在南朝时已有繁华市集,时人文学家江淹(也就是历史上“江郎才尽”的那个江郎)曾在刘宋末期游惠山,作五言诗一首《无锡县历山集》。此“集”当为市集之集,而不是指诗集之集。读其诗可想见,市集依山傍水,内有酒楼,外望农田。江郎把酒听曲,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不意此后不久,萧齐代宋,江郎时来运转,从此官运亨通,渐不复文采。

  一千六百年来,惠山周边的山水格局沧桑巨变。禅林园囿、民居街市不知变化凡几,但依托山林、环山抱水、纵横成市的基本格局日益清晰。明代的喧杂,康乾的盛景,终在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兵燹中近于湮灭。历晚清民国时的重建、新中国各时期的改造,进入新世纪,古镇又经一番脱胎换骨的彻底修缮,呈现历史未有之繁荣景象。

  这棵枫杨,考其年龄,应是咸丰初年所萌生。它或许见过那一片鳞次栉比颓圮于刀光火影,它必然见过那度尽劫波、浴火重生的所有坎坷辛酸。它每天喝着龙头河的水,它每天伴着上下河塘边的人来人往,一切寻常而自然。而所有的寻常与自然,却来得那么艰辛与不易。这些,或许只有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