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新闻

昨天你“低碳”了吗?

公共机构节能成常态

  昨天是全国“低碳日”,全市2600家公共机构开展“绿水青山、节能增效、绿色低碳、全面小康”能源紧缺体验。根据部署,除信息机房等特殊场所外,办公区域空调、公共区域照明停开一天;6层以下(市民中心7楼以下)办公楼及其他公共建筑原则上停开电梯,高层建筑电梯分段运行或隔层停开。各级公共机构执行情况如何?记者对多家单位和写字楼进行了实地探访。

  市民中心:

  一天节电2万余度

  上午9点半,市民中心1号楼大厅,原本一开一合的自动门全部打开通风,门厅灯、楼道灯基本处于关闭状态。从1号楼来到8号楼,电梯都处于停开状态,电梯门旁还张贴了低碳日能源紧缺体验的提示,出入的工作人员都走楼梯。在8号楼1—6层,各个办公室都敞开窗户,楼道也是借门口透过的自然光照明,办公室空调一律未开。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天下班特意不开车回家,昨天提早1小时乘公交、转地铁来上班,响应绿色出行。

  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了解到,响应绿色低碳,昨天市民中心开展能源紧缺体验,当天比平日节电2万余度。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处处长叶国旗介绍,去年无锡在全国公共机构领域率先运用市场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在市民中心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一体化综合能源服务,为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提供了“无锡样本”。数据显示,去年市民中心建筑能耗消费从每平方米54.80元下降至46.86元,节能率达14.4%。

  迎龙桥街道:

  居民点赞人性化低碳举措

  “为什么灯没全开?”“空调怎么没开?”昨天,前来迎龙桥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办事的居民发现了“不一样”。记者在大厅看到,以柜台为分界,柜台以内的办公区照明关闭,以外的居民办事区照明正常。“今天是低碳日,提倡低碳生活,我们尽量不开或少开灯,考虑到前来办理社保、就业的居民填写资料,我们保留了必要的照明。”现场工作人员正向前来办事的居民解释。居民得知后纷纷表示理解,并为街道人性化的低碳举措点赞。

  来到街道办公区,这栋6层办公大楼没有电梯。楼道里的灯全部未开,因此光线昏暗。在办公室门口的电灯开关上,都贴有“节约用电”的提示语,卫生间里每个水龙头旁有“节约用水”的提示。昨天气温不高,尽管办公室没开空调也不觉得闷热。

  “节能减排不只是在在低碳日践行,应该每天都是低碳日。”街道党政办工作人员介绍,2007年搬入这栋楼时本想过安装电梯,后来出于节能的考虑最终没有安装。

  税务机关:

  节能减排已成工作常态

  经常到无锡市税务局办税大厅办事的刘先生一进门就感受到了与往日的不同。办税厅里大门敞开,四周窗户也不再紧闭,不时有凉风穿堂而过。昨日,为配合“能源紧缺体验”活动,办税大厅的空调系统全部关闭。

  “如果没有体感不适,确实不用开空调”,对此,刘先生表示十分支持,作为一名市区上班族,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注意节能低碳出行:“平时上班都骑电动车,只有下雨天等恶劣天气情况下才会选择开车,每个人都要为节能环保做出贡献嘛。”

  走进税务办公楼,电梯间、走廊等公共区域的灯光全部关闭,依靠走廊尽头的玻璃窗中透出的光线提供照明。此外,电梯也实行限制运行,空调系统全部关闭。市税务局机关服务中心主任卢五一介绍,税务系统始终将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办公大楼早在建造之初就加强了自然采光的设计,空调系统开放也有限定条件,通过节能低碳行动的实施,2019年税务办公大楼人均综合能耗下降4.97%。

  记者了解到,节能低碳已经成为税务机关的一种习惯。全市税务系统从2011年开始就大力开展节能环保相关行动,杜绝“ 长明灯 ”“ 长流水”“ 无人空调 ”等跑冒滴漏现象、最大限度减少水电气等资源浪费,先后创建成为“江苏省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市民:

  习惯养成需要更多有力措施

  机关单位集体熄灯,许多写字楼则依然灯火通明。记者走访了锡城的一家写字楼,从大堂到楼道都很亮堂,随机问询了几家入驻的企业,都表示对“低碳日”鲜有了解,并没有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有所举措。也有企业没开空调,靠窗位置使用自然采光,这多出于员工的自然生活习惯。

  “没有收到公司对于‘低碳日’行动的通知。”某公共自习室的前台小钱告诉记者。小钱经常在公共场所看到节能标语和宣传,她说:“环保理念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希望有更多有力措施敦促大家形成环保习惯。”(蔡佳 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