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书苑

“在人间,我们稍作停留”

读李晓愚的诗

  | 伊甸 文 |

  李晓愚的诗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成熟——这不仅仅是指她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尝试是独特又稳健的,更是指她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和思考是敏锐而又深沉的。一般来说,李晓愚这种年纪,对于死亡、消逝,往往还会有一些浪漫主义的伤感和抒情,但她却已经像哲学家那样,冷静地思考人的生和死,用一种有穿透力的目光去看待人世间的一切。

  晓愚对人生的参悟,有一种特别的冷静,甚至冷静得有点残忍。她的诗没有那种装模作样的叹息和惊讶,她是一个理性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她并不是故意把自己设置为一个超然物外的旁观者,这种冷静的写法基于她的一种美学理念:诗歌需要克制和镇定。克制和镇定更有益于传达情感和思想的力量。

  除此之外,晓愚的诗歌中还体现了一种逆向思维,一种怀疑精神。逆向思维和怀疑精神,是一个诗人最重要的品质。她在《废物指南》这首诗中写道:

  如何成为一个废物

  像石子 那样

  毫无负担地睡在路旁

  或干脆像道路

  任人踩踏

  从不喊痛

  这不是说我们有意识地要去做一个废物,而是命运的残酷性恰恰就在于——我们大部分人,在历史的河流里,只不过是漂在水面上的一片片无用的落叶。晓愚这样的诗句表面上看来是离经叛道的,实际上她不过是揭示了生活的某种真相,某种别人不敢直视的真相。

  再来看《遥远的桥》中的一段:“它弓起背/跨在小河上/像一副担子/一头挑着生者的粮食与居所/一头担着逝者的叹息与凝视……”诗句看起来简单,却别有意味,这是对生与死的一种独特的感受。另一首《孤星》也是她对生活现状的一种沉思:“我已学会妥协和平庸的艺术/这方面,我是个全能演员/妻子 情人/母亲 女儿/圣徒和骗子/诗人与小偷/我存在于一切称谓的罅隙中……”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自省和自渎,对自身生存本质的冷漠无情的解剖。

  优秀的诗人最好是哲学家,至少也应该有哲学家的成分。晓愚对哲学的关注和思考,使她的诗有了一种不同于别人的思辨特点。晓愚在《羽毛》这首诗中这样写:“多数时候,她像羽毛一样轻/像无一样没有痕迹/像没有一样寂静……一个人的名字就是万有引力/有时飘坠,有时飞扬/有时希望,有时绝望/但它的存在始终是无/拥抱它的悲伤就像拥抱没有一样寂静”。在这首诗里,“无”和“没有”这两个抽象的词,变成了两个可以看见可以触摸的物体,语言和想象的独特出人意外。但表达上的这种求新求异并不是她的全部目的,她追求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独特和新颖。这一点来自于她对哲学的兴趣,她看过很多哲学书,所以她才有底气在她的诗里呈现浓厚的哲学色彩。

  再来看一下她的《芦苇》。这首诗有一个题记,就是帕斯卡那一句名言:“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这首诗是对帕斯卡这一句话的诠释——实际上,更侧重于对帕斯卡这句话的前一句的诠释,即: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地铁上/世界赤裸着身体/一闪而过/没有一个招呼/我们是彼此的陌生人”“街道收纳我/如同收纳一个弃婴”。最后一节她这样写:

  当湖水褪去最后的柔情

  大地将痛苦赤裸裸地示人

  那时

  我就燃烧自己——

  取暖

  晓愚的诗大多出自内心及自身生命的特殊体验,以及建立在这之上的思考。她并不刻意地去思考社会,思考政治,但如果自己的生命体验够独特而深刻的话,那么这样的诗同时也是对人类和社会的思考。我对诗歌的鉴赏特别注重“独特”,即与众不同,最好天马行空。当人们都在同一角度看待一个事物的时候,当别的诗人在传统或者习惯的立场上写这个事物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甚至从相反的角度去写出自己特殊的感受。正如埃利蒂斯所说,诗歌永远要追求“纯新的东西”。我很喜欢晓愚的这些诗句:“摄像头才是时代的隐喻”“身体如同一杯啜饮后被空置的酒杯”“关于离别,她有一套优雅的哲学”“她靠阅读卡夫卡矫正时钟上的日期”“沸腾的欲望/好似煮熟的扇贝”“尘埃是时间的肉/时间是人造的肉身”……这些诗句以它们特有的灵性和洞察力吸引了我。

  晓愚近期的诗有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联系起来的倾向,所以她的诗歌的境界更加开阔,她的诗歌的意蕴更加深邃,她越来越能勘破人性和世界的奥秘。比如她写给奥威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不仅仅是表达对这两位伟大作家的敬意,她其实是在以诗歌的方式,承担他们两位用小说方式承担的人类苦难和忧患。晓愚的诗真正做到了“在人间,我们稍作停留,然后就返回宇宙的肉身”。我相信,她会写出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力量的诗歌。

  《到你的房间看月亮》,李晓愚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定价: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