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鸿 文 |
小时候,即使江南鱼米之乡,经济发展也有限,人们的居住条件还很简朴,卫生设施自然跟不上。城市里所谓79式、80式住房面积小,卫生间相当简陋,蹲坑式,高位水箱一拉,冲刷干净。即便如此,那卫生条件已经算好的了,住私房、棚户的人,就是用马桶。
早晨,城市的街道,就有人拖着板车,挨家挨户收马桶,排放在车上,统一去倒掉。有些公共厕所的门口,用红砖和水泥砌筑一个水池,一些居民自行拎着去倒马桶,用竹刷洗刷干净,人多的时候还要排队,顺便唠个嗑,然后放在家门口,斜搁在墙角晒晒太阳,干了再收进去。而农村,村民直接拎了马桶倒入粪缸,那可是田间作物灌溉的天然肥料,然后到河边洗刷洗刷。倒马桶,是每天早晨少不了的家务,常常是妇女或佣人做的事。遇到女主人坐月子啥的,男人义不容辞顶上,也属于爱妻行动,倒也不觉得害臊。河滩头的石阶上,这边淘米洗菜,那边洗衣服刷马桶,棒槌上下敲击衣服的声音,刷子转圈洗刷马桶的声音,交织成一首晨曲。熟悉的妇人,还大声地问候一下或拉几句家常,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那时候结婚,新娘的嫁妆里,一大一小两个崭新的红色马桶,算是标配,里面还要放入几颗染红的长生果(带壳花生),或两个红鸡蛋,称作“子孙桶”,寓意新郎新娘早得贵子,多子多孙。有些搬嫁妆的人,把嫁妆搬到新郎家后,就会顺手拿走长生果或鸡蛋,讨个吉利。
因为千家万户都要用马桶,还滋生了一项手工技艺——箍桶。我亲眼看过箍桶匠干活,要做出马桶凸肚的形状,把那么多块弯曲的木板拼成圆桶型,用三条铁箍上中下固定,确保不散不露,也不容易,绝对是手艺。大学毕业回锡,在市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无锡焦炉厂改造项目上实习,市领导到施工现场督战,问建工局长等一批干部:“为啥箍桶匠箍的马桶不漏水,而我们造的房子却漏水呢?”周围的人一脸尴尬。那道圆圈铁箍,配上一根12号粗钢丝,前端弯一个U形钩,就成了小伙伴们简单而快乐的玩具,唤作“抛铁箍” ,一边走一边赶着铁箍往前滚,既可以独自玩乐,还可以大家比赛,看谁滚得最远。不过,要滚得又快又好,也得有技巧,不然还没走两步,就哗啦倒掉了。速度更要控制好,有的小伙伴贪快,结果铁箍滚远了,自己追不上,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懊恼,旁边还有人笑。
马桶,北宋欧阳修始有记载,延续千年。《宋史·太祖本纪三》记录赵匡胤见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奢华生活,以七彩宝石镶嵌马桶,感叹道:“汝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是,不亡何待!”明代江南才子祝枝山与唐伯虎,也流传着关于马桶打赌的趣事。直至1594年,英国的约翰·哈林顿爵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抽水马桶,献给了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爵士得宠一时,这也是典型的拍马屁吧。马桶,从木质变成陶瓷,也换了模样。随着经济发展,皇亲贵族用的抽水马桶,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台湾和成卫浴较早西进昆山,因招商合作,还多次遇到被称为“马桶小开”的少老板邱士楷,那时正和林志玲热恋中,爱屋及乌,大家都很关注,可惜最终没有抱得美人归。林志玲远嫁日本,让很多人很不服气。台企汇欧陶瓷落户新吴区,专业生产各式抽水马桶,为世界顶级品牌德国Villeroy & Boch 在中国唯一的加工定制厂商。屡次协助企业解决生产遇到的问题,很多同事朋友都去工厂购买马桶。近在家门口,质优还实惠。
时过境迁,马桶,逐渐消失的老物件;倒马桶,很多人已然遗忘的家务活,如今还在农村和老小区零星存在。那曾经熟悉的画面,折射着生活的轨迹,早已留在回忆里。现在的孩童们,或许感觉陌生或好奇,不知道那是很多代人经历的生活。时代总是在不断变迁,日趋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