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心情

无锡甜

  | 张菁 文 |

  甜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宋太宗赵光义曾问翰林学士苏易简:“食品称珍,何物为最?”苏易简答曰:“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千百年来,对“甜”的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甜”,没有酸的尖刻、没有辣的惊心、没有咸的惨淡、没有苦的无奈,它给予人的是缓缓地诉诸舌尖的柔和与富足。甜是一种幸福的味道,生活中它因味觉感受而成为人的一种生理与心理反映,又因“通感”而成为美好和谐的代言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说的是甜蜜的爱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是甜蜜的生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说的是甜蜜的事业。于是,只要与“甜”相关或链接,就是美妙的、温和的、和谐的、幸福的……

  无锡是一座与甜相恋的城市,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地区,它有“一江烟水照晴岚”的精致风韵,也有“彩舟云淡白鹭起”的人文风物,更有“山映光辉天接水”的壮美气魄。在无锡,无论是甜美酥软的糖醋排骨,还是满腹蜜汁的无锡小笼;不管是甜在舌尖的农家酒酿,还是重油重糖的惠山油酥;不论丰腴甜蜜的水蜜桃,还是金黄甜糯的玉兰饼,都无一不描摹了无锡与“甜”的厮守和相恋。还记得当年风靡全国的“舌尖上的中国”吗?里面曾介绍,名冠江南的无锡排骨如果用1000克肋排为原料,那烹调成正宗的无锡排骨必须用上足足50克的白糖,地道考究的,用的还是老冰糖。而其中添加的精盐只需要2克,两者相差25倍,可想而知无锡对甜的宠溺!即便是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过年时的老烧鱼、宜兴产的乌米饭、酒席上的红烧蹄髈,无不是甜得恰到好处,吮指留香。甜,还能提鲜,如今,甜,已经传遍大江南北。

  在无锡,甜是幸福的,甜也是安全的。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这座城市拥有食品生产企业809家,在近30个食品类别中,以无锡甜为代表的糕点类食品生产企业有184家,占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家数的22.7%,在所有食品类别中排名第一。无锡的食品产业长年来兴盛不衰,在基数庞大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中,秉持江南传统甜味的穆桂英、老陆稿荐、三凤桥等老字号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兴盛不衰,他们的发展历程始终坚持“食以安为先”的质量理念。无锡市所有县区全部创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成数累计达到7家,跃居全省第一。无锡市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无疑为无锡甜撑起了食品安全的保护伞,让市民们在无锡甜的幸福中安心、放心。

  江南大学曾有学者研究认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无锡地处江南一隅,一直游离在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封建统治的边缘,“五胡乱华”“楚汉争霸”“安史之乱”等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动乱,都与吴地无关,因此形成了无锡人乐天知命、小富即安的文化个性。无锡的口味是幸福的,无锡的生活也是幸福的。江南烟雨巷,温柔富庶乡,饭稻羹鱼足,绫罗丝绸裳,杜小刚市长在“太湖明珠”向“东方明珠”热情喊话时说:邀请大家来无锡“感受无锡 ‘味道有点甜’”的城市魅力。作为无锡人,欢迎朋友们来品味无锡甜,来无锡体会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