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临近中午,杭州滨江区阳光家园内,22岁的黄清怡给85岁的赵水娟送来宣纸。她陪老人聊了会儿天,还一起在楼道里散了散步。虽然最近多雨、天气又闷,但老人看起来心情不错。
黄清怡并非老人的孙女,而是因为去年底滨江区民政局发起的“多代同楼”项目,两人结了对,开启“老青互助”。
怎么互助?年轻人只需支付每月300元租金,就能住进阳光家园养老院的2人间套房。他们与养老院内的老人居住在同一栋楼内,每月需参加10个小时的助老服务。
首批参与“多代同楼”项目的年轻人共有9人,大多为女生。老年人方面,阳光家园内共有13户休养员报名。
阳光家园社工陈昕说,其实,3个月前,赵水娟的状态并不好。今年春节期间,赵水娟随女儿到新加坡旅游,后因新冠肺炎疫情滞留在国外。回到杭州后,老人便陷入极度焦虑不安之中。
除了阳光家园社工们的关注、开解,黄清怡起到的作用也不小。每次来看老人,她总会带上艾草、香囊、画笔各种小玩意,两人一起制作香囊、绘画,一老一小感情逐渐升温,赵水娟也开朗起来。
黄清怡本身学的是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刚毕业一年的她,目前在滨江一家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工作。当然,她在“老青互助”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专业上的提升。
“从奶奶身上,我学到了她的待人真诚和善解人意。”黄清怡说,比如两人一起吃早餐,赵水娟总会准备一些年轻人爱吃的巧克力和饼干,还有各种水果。黄清怡在陪伴老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被需要,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
滨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多代同楼”并非志愿者服务,而是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在跨代互动的过程中,可以织补‘新邻里’网络,让老人重燃生活热情,主动参与自己的生活内容设计。最终,双方都能收获情感的代偿,互助、互学、互乐、互暖。”
实际上,近年来,除了“老少同楼”,不少地方都推出了各种类型的“老青互助”,比如在杭州下城区长庆街道,老年人免费给年轻人提供居住场所,年轻人则为老年人提供日常健康照看与简单的生活协助,老青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互相关怀、互相帮助。
但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争议。“老青互助”得到众多点赞的同时,也有人提出质疑,如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双方安全风险问题,目前都缺乏相应规范和法律保障。对此,本报从多个层面开展调查,探索“老青互助”怎样才能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