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互助”“多代同楼”,这种老年人和年轻人“同居式”互助养老方式并不是杭州独创,有的像杭州这样,还在探索阶段;有的经过在法律、制度等层面的完善,已经推广到一定范围;有的则试图通过“时间银行”等方式,创建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爱心房客协议”
结成40多对老少组合
2018年2月起,武汉市江汉区推出“爱心房客”项目,采取网络和现场结合的方式招募志愿者,老人的申报主要通过社区现场和上门登记相结合。2018年8月,江汉区将这个项目列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一年后,已有100多位志愿者和300多位老人完成登记,覆盖3个街道,有40多名社工和大学生签订了“爱心房客”协议。
要成为“爱心房客”,并不是简单登记了事,还要经过好几道手续。首先需要对老人和租住的房客双方进行考察,找到双方都满意的组合。在签订正式协议前,将有两个月左右的适应期,通过周末活动等方式,让老人和房客相互熟悉。像2018年“七夕”,他们就策划了“一路有你 真爱相随”活动,请来8对年纪较大的独居夫妇,让年轻的爱心房客和他们一起过了一个浪漫情人节。
在签订协议的时候,还要列出老人家中的主要贵重物品,这样也可以避免在租房后出现纠纷。“爱心房客”的租期有1个月、3个月、6个月等不同的时间,到期后可以根据双方意愿决定是否续租。
承接这一项目的社工中心通过与高校护理学院、专业家政从业人员合作,为大学生或初入职场的新人志愿者提供培训,提高他们的陪护能力。此外,签署爱心互换协议时会对双方提出约束性条款,空巢老人还会出具一份房屋物品清单,社工中心则会建档留存相关材料,这些措施充分保障了老人的权益,使得“亲情互换”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武汉晚晴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也采取类似模式。公司本有一批年纪40岁上下的照护员,大多从外地来武汉,白天在该公司各网点承担照顾老人的职责,晚上下班后则需要回到租住处。而该公司照料的老年人中,有不少是空巢或独居老人,晚上迫切需要人陪护。该公司便将两边进行“配对”,老人不收取房租让照护员居住,照护员下班后则可以陪伴老人。目前已有10对成功“配对”。
“老相青”
有希望扩大试点
2019年2月,福州市晋安区茶园街道推出老相青养老试点项目。24岁的王新航住进了87岁的谭芳佩家里,搭伙过日子。
这个项目要求1个独居老人搭档1个独居青年,老人必须可以生活自理,青年必须品格优秀,最好具有医护知识,双方的性别还必须一样。由独居老人免费提供家中的一间空房给青年,青年在工作之余陪伴老人,实现互帮互助的双向爱心服务。
老人和青年双向选择,这个过程就像相亲一样。只要有一方不满意,就必须另找搭档。为保障服务过程的安全性,双方还要签订老相青居家养老服务协议。
工作人员发现,这种方式对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有益。比如谭芳佩一个人吃饭总是随便吃点,和王新航一起生活以后,就认真对待。两人常常聊天,互相开导。王新航还教会谭芳佩使用智能手机,包括拍照、用微信等。现在,谭芳佩可以自己给子女们发微信语音,整个人年轻了许多。
从全福州来说,这是由社区介入推进且成功的首例,在社区居家养老探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将来也很有希望在福州扩大试点范围,帮助更多的老人和青年。
“时间银行”
让年轻党员结对老人
7月7日,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石化村社区党员志愿者谢凤云在“时间银行”上接单,看望辖区内86岁的独居老人莫碧琼,做点简单的家务,陪老人聊聊天,可获得“时间银行”的半小时积分,积分存入党员志愿者的账户。该社区已有20多位党员加入这一志愿团队。
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可以在“时间银行”里储存服务时间,年老以后可以提取时间兑换服务,是一种互助式的养老服务。
自2012年起,南京探索“时间银行”新型养老模式。2019年,南京市民政局牵头制定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系列规范,建立完整的市、区、街镇、社区四级运行体系,开发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信息平台,设立专项基金。2019年12月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全市12个区、24个街道、247个社区的“时间银行”试点正有序推进。截至2020年6月9日,全市已有950个“时间银行”运营服务点。
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9月底,“时间银行”将在全市各区全面推广,建立起政府主导、通存通兑、权威统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运行体系。全市建立统一的“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志愿者和服务对象注册、需求发布、服务过程、时间存入及转移、服务评价等严密、便捷管理。江苏省也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引导更多志愿者参与为老服务。
(浙江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