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书苑

一本讲无锡故事的好书

——读冯金涛《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

  | 孟敦和 文 |

  冯金涛先生第一本文学作品《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正式出版了,他为我们奉献一份养心滋补的精神美餐,值得庆贺。

  作品浓缩荣家一百年发展历史,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生动刻画荣熙泰、荣德生、荣毅仁、荣智健、荣明杰五代人为中国民族工业崛起,实业救国,造福桑梓,艰苦卓越创业的心路历程,回溯一个世纪寻梦岁月长河,展示一幅荣家百折不挠、薪火传承的精彩画卷。

  感谢作者第一时间给我送来大著,15万字长篇,我一口气把它读完。掩卷沉思,感觉无法平静。《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是本好书,读后收获匪浅。

  首先,主题紧搭时代脉搏。荣氏家族,是无锡骄傲,也是中国骄傲。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已有不少相关文学、影视等作品问世。在当今大时代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写出新意,写出特色,这是对作家的严峻考验。

  作者是一位资深记者,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练就敏锐嗅觉与洞察能力。作品以新的视角,站在高处远眺,另辟蹊径,挖掘荣家成功之魂、成功之根、成功之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荣家为什么五代兴旺,久盛不衰?这是关系社会兴衰的重大问题。作品核心是弘扬荣家以仁德家训立本,以仁义家风延续,固本治家之道,这是本书最大亮点,震撼着社会神经,引发读者与作者共鸣。

  其次,人物群体印记鲜活。文学主要写人,人写活了,作品就具有感染力。荣家五代人有血有肉,有筋有骨,内柔外刚,敢于担当,面对不同现实社会,不同时代特点,不同风云变幻,恪守家训,言传身教,干净做事,清白做人,一脉相承。荣德生“一生低首拜梅花”,暗示一个人生的深刻道理:梅花敢为天下先,临寒不畏寒,报春不贪春,送春不恋春,冰清玉洁,暗香浮动。书中对人物内心描述细致入微。尤其构思建造梅园“念劬塔”一节,更是刻骨铭心,从“慈母塔”改为“念劬塔”,念念不忘母亲在织机旁的劳作,入情入理,感人肺腑,也让读者领略了“为天下布芳馨”的荣氏精神大格局。

  第三,富有深邃哲理思维。荣家五代人创造百年兴旺,绝非想象中岁月静好小夜曲,而是一首跌宕起伏气势磅礴的世纪交响。荣德生一生简朴,清茶淡饭,一身布衣,一双布鞋;荣毅仁当了国家副主席,家中还是使用原来旧家具,穿着补丁衣服,一双皮鞋穿十几年;荣智健大学毕业后,在四川凉山偏僻山区艰苦生活八年;荣明杰29岁就走进上海开发老西门改造工地,在高温酷暑天气,与工人同吃同住。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成功创业者,不可能一帆风顺,守住家业,发展家业更不可能坐享其成。

  荣家五代人在历史沧桑变幻中机智应变,而对国家、民族、家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定位始终没变。作品展开对社会重物质、轻家教,重分数、轻人格,重书本、轻德育现象进行分析、议论、反思,使读者对照现实社会,体味人性清醒与混沌,从感性到理性,引领读者,感动读者,产生作者与读者情感交流共振效应。

  第四,不忘家国情怀。冯金涛先生已年逾古稀,在数十载记者岗位上,采写过大量新闻作品,获奖无数。去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90周年华诞,1970届新闻系毕业生两位榜上有名,首位是他。作者上世纪70年代末,参加《新华日报》援助西藏工作,历时四年,在高寒缺氧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常骑马奔驰旷野采访农牧民,在西部大地留下了光彩脚印,也留下心脏疾病。退休以后,完全可以安享晚年清福,可是当他接触荣家宛若繁星的发展史料后,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创作灵感油然而生。他说,作为无锡人,从小就对荣家有一种敬佩感恩之心,有责任把荣家兴旺积淀深层历史写出来,它是无锡创业典型故事,也是中国创业典型故事。一个家族如此巨大的精神财富决不能任其沉默,一定要追根思源,寻找五代人兴旺不衰之谜,让它千秋万代发扬光大,这是社会需要,时代需要,中华民族复兴需要。

  在这个使命感召下,他每天早晨四五点动笔,不会使用电脑,一个字一个字书写,寒冬酷暑,两年时间,默默耕耘,几易其稿,最终完成。作者告诉我,这个作品,不是遵命之作,完全是个人写作行为。稿子完成后,因题材重大,一时联系不上出版渠道。后来,找到人民日报出版社,未曾想到,编辑当天接稿当夜回电,说:“稿子已看,可以。”作品不久报中央有关部门,送审很快通过。

  《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为荣家五代人塑造了新的立体形象,解开了荣家百年兴旺之谜。这是一本难得的讲无锡故事的好书,治家先育人,“荣家精神”必将被历史雕刻铭记。

  《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冯金涛 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定价: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