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
曾经的“老大难”成了标杆
一走进兴盛大厦的负一楼水泵房,眼前的场景令人耳目一新,原本破损的水泵设施全部被更换一新,地面也一改往日昏暗潮湿的面貌,代之以干净整洁的环氧地坪。大厦的消控室焕然一新,安装上了最先进的物联网设备。只见在一块显示屏上,以列表的方式将整栋大楼的消防设施情况呈现在眼前,点开消防供水压力检测系统。可以看到每一个楼层的供水压力:“哪个楼层出了问题,坐在这里就能直接看到,不需要再一层层检查。”
此外,该系统中还有安消联动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等。崇安消防救援大队参谋刘添告诉记者,这套设备于近期安装完毕,采用了最新的物联网技术,甚至连他也是第一次看见成品,相关人员只要手机上安装相应的App,一旦大楼内出现险情触发报警,可以第一时间接收信息,并且后台也会第一时间将险情通知到消防部门:“如果大楼发生火灾,报警系统在监测到烟、火之后会立即向消防部门报警并传递到相关人员手中,跟以往发现火灾后再报警的方式相比,大大节约了救援时间。” 刘添告诉记者,兴盛大厦的整改是按照最高标准制定的。
据介绍,兴盛大厦始建于1998年,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其中负一楼为停车场,1到4楼为底层商业服务网点,5到8楼为办公区域,9至19楼为居民住宅,人员复杂。在消防部门安全攻坚行动期间,该大楼被查出安全隐患十分凸出,一度被列为全市重大火灾安全隐患单位:“检查下来报警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消火栓泵不能手动启停,喷淋泵不能手动启停,也不能自动启动。”
讲述:
做工作、筹集资金是攻坚难题
据介绍,兴盛大厦于今年1月被挂牌督办,7月份开始入场施工,10月份完成整改摘牌。通江街道长庆路社区党总支书记顾婷讲,之所以隔了六个月的时间才入场施工,是因为此前她们都在向整栋楼的业主做工作和筹集资金。
消防设施属于公共设施,其费用需要由全体业主承担,但整改中却遇上了问题:“对业主来说,我为什么要花钱去整改消防隐患?好像一点好处都看不到。”顾婷介绍,这种想法在业主中并不少见,而且兴盛大厦是商住两用的高层建筑,情况更为复杂,有的业主很配合,有的不愿配合,有的对承担的费用有意见,有的楼层已装修完毕,改造需要重新拆除等,正是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改造前的“扯皮”成了整改的“拦路虎”。为此,长庆路社区成立了多个工作小组:“一个部门负责一两个楼层,一户一户人家的上门做工作。”在经过半年的工作,大部分业主愿意配合社区工作,也终于筹集到了整改所需要的资金。
探索:街道托底物业管理
据介绍,市区范围内有94栋高层住宅,174个居民小区,其中不少高层建筑都是类似兴盛大厦这样的商住两用的建筑,特别是一些建设年代较久的建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消防安全上的通病,如设施不完善及老化、原本的设施达不到如今的安全标准等。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建筑有的甚至没有自己的物业公司,因此就谈不上设施的维护。为此,当地街道也在探索物业管理的新模式:“街道正在筹备以街道为主体的物业公司,在以后整治过程中,如果部分小区市场化招标无法解决物业问题,就由街道的物业进行托底。” (晚报记者 甄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