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文学

酒香即吾乡

  | 蒋森度 文 |

  家乡有了酒厂,家乡的意义就丰富了,家乡的酒香像一个符号,印在身上,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识别家乡的味道,亲切和自豪油然而生。

  苏南遍布河网,清澈的河水为做酒准备了取之不尽的水源,运输便利给酒的生产销售设置了天长日久的通道。

  那天车进酒厂,拉下车窗,酒香就裹上来了。参观是来不及细看的,但制酒的过程总归要看全的,制酒药,盖饭,摊饭,炼酵,压榨,控温,双套,包装进库房,各车间都有特制的装备,一丝不苟的管理。进制曲车间,从地面挖下去的几个大窖就有上百立方的容积。头顶上的行车起重和移动原料,轻而易举。我们终于发现,这里是酒香最重要的来源地。

  工人先制酒曲,选用上好糯米发酵,在苏南农村家家都会用米做酒,但要生产几万吨的玉祁黄酒、几千吨的白酒,他们创造出独门技艺,把传统制酒技术中的每个环节,精细化改进,创出自己的一套流程,成为无锡首屈一指的酒厂。参观总是看到表面,要了解中间的道道门路,要深入进去。那香味浓,尽管车间门窗还敞开着,那香的浓度没有减少,分明是酒曲时时在产生出来。或者说是物理作用和化学反应在微妙而用情“谱曲”,源源不断地把酒的精华提炼酿造出来,香气是伴随全过程不停地生发出来。酒香中隐藏着一股神奇的力量,转动着酒厂中的每个开关,魔幻般地制造出不同品种的酒。我们几乎给酒香吸引,轻移脚步,终于到了库房。

  外表厚实的墙壁,使高大的库房显得格外坚固。只有几扇小窗漏进来光线,让人幽幽地看清酒库内的情形。几百只一人多高的酒坛,像巨人列队,纹丝不动,每坛装着一吨精炼过的玉祁糟烧。几十年的酒存放在“绝密”的酒坛中,酒厂姚总介绍说,这酒坛是特制的,坛的内外都涂上釉,酒气就不会泄漏。偌大的酒库居然只有轻轻的一丝酒香,藏身在酒罐的玉祁糟烧在时间的长河中静静地修炼。

  酒香不是酒厂的专利,无锡的农村,家家有酒放在厨房。过去农村老房中的灶间,在锅台靠壁搭上块板,和灶面连上,称“搭灶”,上面放上烧菜装调味的瓶子,油、酱、醋、酒俱全。谁家“搭灶”上少了酒瓶,那就说家里穷到底了,一年到头荤腥不上灶,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苦日子?灶台上有酒瓶,显示这家人生活秩序正常,有几种酒成列,是一种会过日子的样式。有酒才有生活,煎烧鱼虾、蒸鸡煲汤,用黄酒,统杀腥味,保鲜增味,原汁原味,鱼虾的鲜香,红烧肉的喷香,时令鲜货的异香,不用黄酒,厨房里哪会制造出这些诱人的香味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名厨难离黄酒调味。酒,早已是厨房的标配。玉祁黄酒谁家不用?

  改革开放几十年,各式酒瓶昂首挺进厨房中的酒柜,无锡人恋乡之情当然首选无锡白酒、无锡老酒、双套酒。家中来了客人,最中意的是看上玉祁酒厂的小酒坛,三斤装的糟烧,小坛的酱色釉面惹看,双手一捧上酒席,宾客眼中放光,那酒货真、量足、味准。可以放量吃酒,不用担心名牌假酒伤身体。玉祁糟烧白酒,无锡人心中的地方茅台酒,有劲!姚总因势开道,把糟烧白酒赋予更响亮的名字:“锡友”牌!酒厂把迎客的友情牌子举起,让每位来无锡的客人高兴放大。

  天天浅饮家乡的好酒,滋生出的好心情让生活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