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 英 文 |
读王族所著《名著小史:16部经典的生成与流传》一书,如看到一幕幕云谲波诡的恩怨情仇和悲欢离合,感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史诗,更理解这些名著蕴含的丰沛意境、历史厚度和文本张力。
《孙子兵法》《史记》《汉书》《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本草纲目》《红楼梦》等一部部作品在中国人心中有广泛影响,孙武、司马迁、班固、施耐庵、吴承恩、蒲松龄、李时珍、曹雪芹等一串串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有些著作在世界上都有重要地位。但这些作品问世经历哪些曲折,却不为人知或知之不详、不深或不准确。
第一章回溯文字作为记录工具、表达载体的变化,书籍形式的变化、技术发展的过程,喻示虽然文字表达方式不断演变,但是经典会长久流传。从第二章起作者揭开被遮蔽的历史,写到涉及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文学、宗教、民俗、地理、医药等内容的有代表性的著作,或现实性或传奇性,或讽刺性或魔幻性,或灵异性或实用性,都传之久远、影响深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代文人倡导并身体力行的治学方法:刘勰在定林寺一待就是十几年,博览群书,“阅读在这时便变成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为写《史记》,司马迁到会稽、姑苏、淮阴、丰沛等地寻访,他笔下的夏禹、范蠡、韩信、刘邦等人物有血有肉;陈寿写《三国志》,赴蜀地考察;玄奘孑然一身在飞沙走石的大漠上行走;李时珍翻山越岭采草药,实地观察……那些历史足迹,变成书中丰富的情节、背景和文化注脚。且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仅是著作本身——司马迁开创纪传通史之先河,班固创新体例和文本,范晔在修史上有真知灼见。
一本著作由一个人、两代甚至几代人为之付出汗水、心血,甚至性命: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写《史记》,司马迁为李陵向汉武帝进言而被打入大狱受宫刑;写《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身陷匈奴12年,无奈弃子返归中原;写半部《后汉书》的范晔著书惹祸被杀;西行取经的玄奘历尽千难万险回到阔别17年的长安奉旨撰述《大唐西域记》……或命运突变、人生困顿,或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或生活落寞、处境孤独,在绝境中产生一部部不朽之作。刘勰拦车请读、施耐庵辞官卖文、蒲松龄屡试不中、李时珍辞官著书、曹雪芹家族没落等情节和场景令人动情;“(借宿的)朱祠曹家离国子监有几里的路程,吴承恩每天中午吃完饭,便步行到国子监在大门外早早等候,生怕因自己的疏忽而错过拿资料的机会。到了下午,国子监的太学生出来后,就看见年迈的吴承恩等在大门外,双手无比虔诚地伸了过来……”这样的细节读着有刺痛感。汤显祖所著《牡丹亭》中曲折动人的爱情,令几位女子“痴读而亡”,更有无数人与书中人物命运产生共情和共鸣,“书的故事少不了人,因此人也就变成了书故事的一部分,甚至人的命运也在影响着书的命运,让一部书因为人而颠沛流离,当然更多的人与书建立了熨帖的关系”。
名著生成固然重要,流传也很必不可少,只有流传才能对人们生活、情感和思想产生影响,对社会产生作用,让中华民族文明史连绵不断。为这些著作流传的背后人物——《后汉书》之刘昭,《文心雕龙》之沈约,《水浒传》之罗贯中等人的故事也令人动容。其中《永乐大典》的编纂、流传和失传过程最曲折、离奇,《永乐大典》创下参与人数最多(2177)、卷数最多(22937)、册数最多(11095)、字数最多(约3.7亿)等纪录,至今存世仅四百余册,是全部的百分之四,这是民族之痛、历史之痛、文化之痛!
《名著小史》写出皇权统治、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给这些人带来的身体折磨和精神戕害,也写出他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只要活着就不放弃梦想,“他们心中的伤与痛,其实是社会阴影的折射,所以,他们在作品中大胆影射和反讽自己所处的时代,使作品有了深刻的思想性……还有一种情况,文人们对自己的人生很失望,所以就没有了任何功利和政治企图,完全放开笔挥洒自如地写,反而写出了意想不到的佳作”。
人们常说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名著的生成和流传是,对这些过程梳理和传达也是。作者以多元而开阔的视野,从丰富史料文献中检索钩沉生成独到观点,在历史的缝隙中讲述暗流涌动的故事,挖掘名著背后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沧桑,笔触精细凝练,笔调深沉舒缓,具有时代感和思辨性。
也许,这本书还可以更扎实、丰富和有趣:一、人物人生轨迹考证应更详实,比如写孙武写《孙子兵法》在苏州郊区,没写具体地方,据考证在穹窿山,山上有孙武公园;更多研究资料表明施耐庵长居或是泰州兴化人,他退隐写作《水浒传》主要是在兴化;二、章节之间如果有插图,既可作一种停顿和连接,也可增加欣赏性、趣味性和美感;三、每部作品的主要作者如有简介和年表,作品和人物的时间线会更清楚,具有史料性、知识性和科普性。但作者王族与为这些著作生成呕心沥血的作者、为著作流传不遗余力的知名人士或无名者一样,都是以勇气和智慧,进行一种文化探秘、文学打捞和历史挖掘。
《名著小史:16部经典的生成与流传》,王族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