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天下

生活原来可以这么美

——我国脱贫群众奋力奔向更好的日子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小康路上的新生活

  独龙江乡是我国少数民族独龙族聚居的区域,闭塞、落后曾是这里最刺眼的“标签”,脱贫攻坚让这里发生了巨变,与外界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生活在密林中、住在透风漏雨的木楞房里、11岁才有鞋穿、6年级才开始讲汉话……这是独龙江乡巴坡村监督委员会主任王世荣对贫困的记忆。

  “要不是党的好政策,不知道还要熬多久。”王世荣说,在国家帮扶政策下,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2万余元。

  家在云南省德钦县云岭乡斯农村的藏族群众永次今年66岁,“能用青稞面填饱肚子、偶尔能吃上白面”是她过去最大的愿望。在政府鼓励葡萄种植后,每年家里的葡萄收入就有3万元左右,现在每天都可以吃白面。

  生长出增收向上力量

  又到了采摘木耳的时节,这是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当年的第一茬春耳,也是70多户村民脱贫的重要产业。

  2018年,开始种植木耳的陈庆海,结束了挣不到钱、顾不了家、改变不了贫困状态的日子。在县供销社和合作社的引领下,送菌棒、技术培训、收购木耳,让陈庆海挣到了钱,也成了村里首批靠种植木耳脱贫的贫困户。“去年,我靠着小木耳,给家里添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陈庆海说。

  目前,我国建成各类特色产业基地30多万个,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2至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主导产业。产业扶贫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脱贫举措。

  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民俗资源被重新配置起来,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公共服务满足美好生活向往

  “干部到家里了解生活愿望时,我就提出来想学个技能。”家住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聂荣县下曲乡的旺朗,仅有小学文化水平,在学习考试后,获得了焊工技能职业资格证书。

  随后,旺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他购置发电机、小型焊工机、电钻机,开办焊接加工厂,为农牧民加工房屋阳光棚和牲畜棚圈,当年营收3.6万元。如今,他已是当地年收入近5万元的村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我国健全教育公共服务,加大了对农村群众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脱贫群众就业结构因此发生改变。2016年以来,西藏累计转移农牧民就业近500万人次,年均开展技能培训10万人次。

  脱贫群众生活更有保障了,日子也更有奔头。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