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春柳 文 |
旱季里的尼日尔河
尼日尔河是非洲马里共和国的母亲河,它流经首都巴马科的市中心。
作为援非医疗队的一员,星期天,我们去每天上下班途中经过横跨尼日尔河南北岸的巴马科三桥下游玩。三桥是马里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桥身长约1616米,是中国政府对非洲援助重点项目之一,也称之为中马友谊之桥。三桥下面的一条石板路,横铺在河底像一条马路,如果到了雨季,河水漫过就没法通行。现在正值旱季,持续的干旱使得原本雨季里混浊湍流的河水成为了清澈溪流,河床也日渐突显。
我们踩着脚下的礁石,不敢极目远眺,只因河底的礁石像一个个睁着大眼睛的窟窿,会一不小心欢迎你进去。只有小心翼翼地停下脚步时,才敢眯起眼睛,抬起头逆着阳光看向远方。河床上的礁石在阳光的照耀下乌黑发亮,犹如柏油做成的假山,凹凸不平;奇形怪状的河床上,苲草一簇一簇。狭小的河底悠悠地划过一条孤寂的小舟,有个黑人趴在船沿捞河里的鱼。偶尔也可见躺在礁石上的鱼干,那是曾经鲜活乱跳的小生命,因为河水极速撤退,贪玩的它还没有回过神来,就被晾在了河床上,奄奄一息的它再也回不到河水里了,干燥的气候成就了鱼儿木乃伊。
脚下的河水在流淌,或急或慢,遇到河床最深处,河水缓缓流过后就猛然地顺势而下,溅起浪花,激流勇进后的水很快地、从容地回归安宁,不紧不慢地流向远方。几棵稀稀疏疏不知名的灌木,在礁石边倔强地生长,河水冲过时,枝头上零星的红色小花被激荡了起来。
几个马里女人在河里洗衣,她们将自己的身体折起,一个美丽的直角曲线下一双修长的双臂忙个不停。
大家一呼一咋地叫着,这里好看,那里不错。在三桥下,河底的旱桥上,我们像是出笼的鸟儿领略西非母亲河,它也敞开胸怀,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
这是巴马科的一道风景,也是旱季里最美的风景了。
芒果村
芒果是马里的主打水果,旱季快结束时的芒果比任何时候都好吃,果肉汁多、润滑、细腻,味道香甜、绵柔、醇厚,不过这时候芒果的旺季也即将过去。
星期六早上,我们到离开城里一百多公里的芒果村去。
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我们才到芒果村。所谓的芒果村,其实就是一个芒果园兼有推销零售批发的场所而已。路基上一摊摊、一摞摞饱满而圆润的芒果色泽艳丽,红得耀眼、黄得金灿、绿得滴翠。
车子进了芒果林,我们还没下车,一大群小孩蜂拥着围了上来,手里拿着一只大大的蓝色塑料袋(一百西非法郎一只,折合人民币一元多一点,用来装芒果)。队友一下车就将准备好的糖果分发给他们,顿时队友淹没在一大群伸长了手臂的孩子中,还没有得到礼物的小孩,踮起脚尖极力伸长手,不停地缠着要礼物。队友双肩一耸,两手一摊做了个“没了”的动作,他们才罢休。
这里的芒果论堆卖,一袋又大又新鲜的芒果,只需要人民币十几元,以至于我们都不忍心砍价。摊贩们只顾做生意,把孩子扔在了一边,在芒果树下有席地而坐的小孩,有躺在地上酣睡的婴儿。这时候树上的芒果其实已经不多了,果农们摘下来的芒果一箩筐一箩筐地搁在地上,四周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芒果香味。有时候一不小心就要踩上一个软烂如泥的芒果,自然掉落的芒果是不能吃的。
我把带来的一些零钱和清凉油分发给这些闯进镜头里当模特的人,他们得到小礼物后的那种快乐,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给予的价值。也许我们的到来给他们带来无限的商机,哺乳中的妇女,争着要闯入镜头的孩子,以及卖芒果的商贩们都很热情。
我们在的时候,马里政局不稳,给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听说有些单位近两个月来没发工资,在马里北方还有人饿死。孩子们的眼睛里流露出乞求的眼神,令人感到莫名揪心,当他们伸手要钱的时候,我把袋子掏了个底,掏出最后几枚硬币放到了那双双稚嫩的小手掌中。
我们刚刚买了芒果,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抢着过来帮忙,希望能把芒果拎上车,顺便可以赚点小费。我们离开的时候,车窗外的孩子向我们挥手告别,绿树成荫的芒果村有过片刻的喧哗,又恢复了宁静,但愿有更多的商机给这个飘满果香的村子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