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琴安 文 |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鲁迅写过《再论“文人相轻”》等杂文,世人总以为文人之间是互相轻视、彼此看不起的。当然,历史上有些文人自我感觉特好,傲气十足,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但据我所知,并不全然。有些文人非但没有互相瞧不起的陋习,而且还互相尊重,在各种场合表达出自己的敬重之情。
李白、杜甫都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杜千古齐名,又出于同一时代,但杜甫却处处表现出对李白的钦佩与敬重,除了写有《梦李白》等十余首与李白交往的诗以外,在《春日怀李白》一诗中,更以一种赞美的语气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在杜甫的眼里,李白的诗在当时是天下无敌的,言外之意,即当代第一,我杜甫也无法与之匹敌。并以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庾信和鲍照来比喻李白诗歌的“清新”与“俊逸”。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李商隐与杜牧都是晚唐的著名诗人,有着“小李杜”的美誉与并称。两人生于同一时代。李商隐的诗歌才华与成就,绝不会在杜牧之下,特别是他那些充满离愁别绪和缠绵情调的《无题》诗,更是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但他在赠送杜牧的《杜司勋》一诗中,却以谦虚的语气写道:“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对杜牧“伤春”“伤别”的诗,给予了极为崇高的评价。
最为突出的例子,是白居易对刘禹锡的敬重。白居易与刘禹锡不仅是中唐的名诗人,而且两人同岁。在白居易失去好友元稹、刘禹锡失去好友柳宗元之后,两人遂为诗友,经常唱和,当时并称“刘白”。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曾写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白居易在初见刘禹锡时,便恭敬地赞刘禹锡为“诗称国手”,此处又称他为“诗豪”。却说自己不自量力,往往以诗来冒犯他。这固然是白居易的谦虚,但也说明了他对刘禹锡的尊重。特别对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诸句,白居易尤为激赏,以为“在在处处当有神物护持”。刘禹锡写了《石头城》一绝,当白居易读到“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时,不禁赞叹道:“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
同样的例子在今人中也有。如巴金、冰心同为当代文坛的泰斗人物。巴金说:“冰心大姐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最后一位元老……她以她的一生呕心沥血,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是中国知识界的良知。我敬重她的人品文品并以她为榜样。”
由此可见,文人相轻者固然有之,但文人相重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文人相重不仅是一种互相尊重的美德,更能显示出一个作家或学者的气度和宽广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