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你一定要读《论语》

  | 刘 强 文 |

  经常有中小学生的家长问我:“该给孩子读什么书最好呢?”我总是不假思索,第一个就推荐《论语》。在我看来,《论语》就是中国人的“圣经”。读的时间越早越好,读的次数越多越好。

  《论语》全书,不过一万五千多字,读起来并不难。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把《论语》通读过一遍。有人甚至一生都未必知道有《论语》这本书。记得多年前,我给上海某亲子班上《论语》课,有一位祖母辈的家长通过电话为孩子选报课程时,竟然问:“论语是哪个国家的外语?”是啊!如果你一辈子都不愿意花时间去读《论语》,那么到头来,《论语》对于你,可不就是怎么读都读不懂的“外语”吗?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读《论语》呢?我以为,读《论语》应该具备三个能力:

  一是想象力。北宋大儒程颐提出了一个“方便法门”,他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一句话,读《论语》要能做“情景还原”,也就是要有想象力,切忌死记硬背,心不在焉。一般人都认为《论语》杂乱无章,没有系统。其实不然。《论语》毫无疑问是经过精心编撰的,所以才能纲举目张,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学而篇》前四章:第一章是子曰,第二章是有子曰,第三章又是子曰,第四章是曾子曰,这样的编排看似零乱,实则体现了编撰者的匠心。我们从中可知,有子和曾子的弟子一定参与了《论语》的编纂。有子曰和曾子曰之间,插入一句子曰,显然是曾子弟子的安排,以此来表明,曾子作为孔子的高足,学问和地位皆不在有子之下。这说明《论语》的编纂,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前后接力和微妙博弈的结果。透过《论语》的篇章肌理和深层结构,我们可以猜想和触摸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历史现场和生命律动,甚至可以感受到孔子和弟子们的呼吸、声气和心跳。

  二是思考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思考力的重要。思考力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外,我们对古圣先贤的论说,要能切实理解并提出质疑;一是向内,对今人的观点和自己的成见,也要反躬自问与反思批判。两者缺一不可。比如,《论语·学而》中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们首先要问:如果父亲是个坏人,难道也要不改其道吗?这便是向外思考,在看似不疑处有疑。但另一方面,我们绝不能满足于这种自以为是的质疑,还要想,孔子说这话的具体语境是什么?如果父亲是坏人,孔子还会说这样的话吗?还有,为什么是三年而不是一年或十年,甚至永远?……这样一来,我们便会发现自己的质疑也许太过轻率,然后再去查找更多的相关文献资料,就会知道,这里的三年或许跟三年守孝之礼有关,而孔子这句话应该从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去正面理解。换句话说,如果孔子竟然要我们去继承父亲不好的道,那孔子也就不是孔子了。有时候,我们的质疑看似深刻,其实有着故意抬杠和吹毛求疵的嫌疑,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学养有限,尚未切实明白经典的真义。这样反躬自问一下,或许,我们就不再仅从今天的视角去看问题,而有了对历史和经典的“了解之同情”,或者“温情与敬意”。

  三是行动力。《论语》不是知识性的文献,它是人伦情感、人生价值和生命智慧的结晶。《论语》是一部生命之书、悦乐之书、自信之书、君子之书,当然更是实践之书。什么实践呢?就是如何做人、成人、立人、达人、爱人的实践。孔子的弟子子贡曾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认为行在言先、言行一致的人才是君子。《中庸》也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中国传统的学问,不是知识点的记诵,而在于能否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明代大儒王阳明特别强调“知行合一”,他在《传习录》中说得好:“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一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些话犹如警钟长鸣,对于今天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是具有棒喝作用和借鉴意义的。读了《论语》,我们会知道,纸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若不能真正付诸实践,行其所知,那么到头来,我们还是一无所知。

  如果能把想象力、思考力和行动力充分发挥,你会发现,读《论语》不仅是常读常新,而且是常读常乐的一件事。因为孔子的学问本来就是快乐的。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又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是一个拥有大智、大勇、大仁的人,他一生虽然屡遭挫折与磨难,但始终不怨天,不尤人,自信豁达,不改其乐。我们读《论语》,就是让自己平凡的生命沐浴在圣哲的精神之光里,这样的人生也许依旧平凡,但却可以远离平庸乏味,更不会浑浑噩噩,麻木不仁。

  程颐在谈到读《论语》的境界时,曾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又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这两段话意味深长,说明读《论语》不仅能够带给我们快乐,还能变化我们的精神气质,提升我们的修养境界,丰富我们的智慧生命。

  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一生酷爱《论语》,他晚年说过这么一段话:“《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让我们从打开《论语》的这一刻起,就开始负起这“两大责任”吧!

  《论语·名家演播全注全译本》精装本,刘强 译注、导读、讲解,徐平 演播,定价:36元,岳麓书社2020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