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夏辉 文 |
中国导演贾樟柯之所以将电影作者的风格比喻为“口音”,是因为他一直通过电影的视听语言,表现自己和故乡汾阳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是隐蔽的,而著名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白睿文所记录的《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却用详实的访谈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探究这种关系的路灯。
该书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为“汾阳光阴”,二为“光影故乡”,三为“光影之道”,它们共同构成了这部细节丰富的导演访谈录。
“汾阳光影”再现贾樟柯从校园学习到独立创作的成长之路;“光影故乡”涉及关于贾樟柯影片《小武》和《三峡好人》等影片的访谈;“光影之道”的内容,来自贾樟柯和电影系研究生的交流活动。
贾樟柯的艺术风格深受故乡汾阳影响,他倾向于记录时代发展下的小人物命运,敏感于城市发展对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冲击。重视人际关系的认知源于山西城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封闭性,对文工团舞者和扒手等小人物的关注,则源于县城汾阳位于城市和乡村的连接处的特殊位置。
在该书的“光影故乡”等篇目中,贾樟柯谈到了九部代表作的灵感诞生和拍摄制作等经历,让读者一窥电影创作的路径和电影导演的思路,以及贾樟柯的电影美学。他的“真实”不是大多数人所说的真实,而是一种美学层面的概念,打破了一些人对于贾樟柯电影风格的误解。
该书的“光影之道”篇目,记录了贾樟柯对于电影本身的观点讨论和经验分享,他具体讲述了学生短片《小山回家》的拍摄经历。贾樟柯提到了拍摄《小山回家》中的自我怀疑和痛苦,认为学会做决定是他拍完短片后的最大收获。
在这本书中,贾樟柯从导演的角度,提出了不少精彩的见解。对于任何一个钟情于人文历史的读者来说,导演在对话中的回忆堪比一部微型史书,让人忍不住反省人和故乡的关系,思考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总的来说,《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一书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导演分享拍摄经验的访谈录,而是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痕迹。读者可以通过对话体的语录,窥见贾樟柯电影的独特“口音”,感受“口音”背后“真实感”和“故乡”等词汇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电影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编者:白睿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定价:7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