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信代理商竟有偿替人查询个人电话号码,先后非法查询并贩卖公民手机号信息40万余条。近日,滨湖区检察院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批捕平某和张某。
家住滨湖区的周阿姨前阵子遇上一桩蹊跷事,她的手机频频接到催款电话。对方告诉她,如果不按时还款就要去起诉。周阿姨不认识对方,感到莫名其妙,但仔细一想,多年前自己丢失过钱包,当时钱包里有身份证、银行卡,她怀疑证件被人冒用了。不久周阿姨又接到银行电话,询问中得知自己的身份证被人在外地某银行办了一张信用卡并贷款1万多元,因此才会接到催还款电话,周阿姨赶忙报了警。警方调查发现,接到催款电话的不止周阿姨,市民王老伯几年前通过正规渠道借了一笔款项,后因手头拮据还有1.5万元没还,最近也接到多处打来的催款电话。
通过侦查追踪,今年3月警方赴重庆将平某、张某等人抓获。据调查,去年9月,平某作为代理商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电信社区门店。一个多月后他被拉进某个微信群,群里有客户自称是做信用卡催款业务的,向他咨询能否查询特定手机号。两人熟悉后,平某开始有偿查询身份证对应的手机号。
根据上家发来的名单,平某将表格交给手下店长张某,由张某分派给员工柏某等人(另案处理),每人利用工号登录系统,查询结束再由平某反馈给上家。查询一份名单花不了几分钟,成千上万的用户个人信息便这样被打包贩卖。生意好时,平某一天可接40多单,少时也有七八单。短短半年,平某与张某等共贩卖公民个人信息40万余条,已查实获利8万余元。
有了这项“副业”,店长张某每月拿到的提成已超出原本的工资收入。同样利欲熏心的还有平某,作为营业厅代理商,在利益面前把自己签过的保密协议抛在了脑后。承办检察官提醒,随着信贷业发展衍生了催款行业,贩卖个人信息的灰色产业应运而生。相关行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数据信息防护,加强对员工的网络安全和法治教育,杜绝“内鬼”泄露个人信息。(小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