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众聊吧

乾陵博物馆文物长毛了? ​初步判定为“可溶盐析出”

  事件概述

  日前,有网友发布了一条“在乾陵博物馆看到这两件文物长毛了,是咋回事……保存温湿度不到位吗?”的微博,引发热议。照片中,两件人像文物浑身毛茸茸的。16日,乾陵博物馆微博发布《关于文物出现病害的情况说明》,称已将这两件展品撤离展厅保养,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会诊。专家组认为,陶俑出现此类现象与墓葬埋藏环境有关,初步判定陶俑表面白色绒状物为“可溶盐析出”。为明确病害原因,专家将进一步进行科学分析检测,及时启动病害治理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来源:红星新闻)

  网友评论

  @三剑客:竟然有些可爱。

  @脑洞大凯啊:大家好,这是来自唐朝的灯芯绒人俑。

  @幸运:可能站的有点久冻着了,自己找了件金丝绒大衣穿。

  @雁初:歌词诚不欺我: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毛毛……

  @小然碎叨叨:游客如果没发现,工作人员得什么时候才能发现?

  @你平时点外卖吗:长成这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吧。

  @文物医院:虽然“盐析出”是一种病害,不过此件陶俑析出晶体通体分布均匀,纤长纯净,是一件少见的“盐害”标本。控制好温湿度使其不再加重病害,倒是可以作为一件难得的“漂亮”样品。

  @宋朝:没展出的那大部分会是个怎么样的状况。

  @HOLLAND·TOY:出土修复不易,文物保护至关重要。

  小编说两句

  馆藏文物“长毛”闻所未闻,是否会对文物有影响,如何修复?还需专业知识来判定。作为文保单位,放入展柜对外展示的展品居然是在游客晒图后,才发觉异常,未免有些说不过去,至少也说明工作人员不够“用心”。众所周知,博物馆承担保存传统文物、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日常维护需要格外“用心”,希望该博物馆“长点心”,查漏补缺、完善细节,避免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