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莹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吟诵、欣赏、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深受儿童的喜爱。
教学伊始,我以一首红遍网络的童诗《秋游》激发学习兴趣:“天啊!地啊!同学和老师啊!谁能告诉我,何时秋游啊!我的酸奶过期了!我的薯片过期了!而即将过期的,恐怕就是我这善良的心灵了呀!” 在学生们会心的笑声中,我告诉他们,这首诗的作者是和他们一般大的孩子。这既消除了学生们内心对写儿童诗的畏惧感,也点燃了创作的火花。
学生们对儿童诗并不陌生,部编语文教材低段中有比较多的儿童诗。建构主义认知观告诉我们,学习时要激活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学习者在解决新问题时,新知与旧知只有在不断地同化与顺应中,才能完成意义的建构。因此,我选取了课内的三首童诗:《小小的船》《一个接一个》《青蛙写诗》,在富有情趣的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之美;在联结生活谈体验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再适时小结,引导学生发现儿童诗在题材上可以描绘景色,可以叙述生活中的场景,可以写童话。古人云:“情动而辞发”,内心受到触动而诉诸笔端的语言最能打动人。了解了儿童诗的题材,我创设情境,让学生静静地想一想生活中最触动心灵的一处景色或一件事情,再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以期在生生、师生经验融合中进一步打开创作思路。
学生们明确了内容后,接下来就是引导发现儿童诗形式上的特点。我分两步走,层层递进:出示“小猫晒太阳”的图片,请学生用几句话说画面。再比较阅读童诗:林焕章《小猫晒太阳》,交流发现日常语言和童诗在形式上的不同。运用发现的特点初次写作。赏读郭风的《蝴蝶·豌豆花》和冰心的《雨后》,体会写景诗中联想的神奇,和叙事诗中细节描写的传神。根据自己创作的诗歌题材,尝试迁移运用一种方法修改诗歌,增添诗味。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设梯度,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扎实提高儿童诗创作能力。当时,有位学生创编的《窃玩记》让我印象深刻:“闷热的被子,闪烁的屏幕,跳跃的手指,上扬的嘴角。窸窣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不好!”我在心里暗暗叫苦。如闪电般,趴在枕头上,紧闭双眼,呼呼装睡。妈妈的手,像探测机一样,在床上摸来摸去。我的心儿,宛若一面小鼓,咚咚咚地跳来跳去。这窃玩的滋味,真的是一言难尽!”
(作者工作单位:无锡市育英锦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