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蕴瑾 文 |
远离一个城市奔赴另一个城市,对吃保持永远的好奇心。若要宽慰半天的舟车劳顿,我们愿意花上几小时时间,吃一顿美餐。
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巴扎,维语,集市、农贸市场的意思。停好车,我们就近找了一家咖啡馆模样的餐馆。
这里是乌鲁木齐市老城区,维吾尔族居住区。奔着体验纯正维餐的兴致,找的这家馆子没有中文只有维语店名。餐厅内西域气息浓郁,别有异域风情。当家的是位维吾尔族少公子,干净英俊,颇有古代贵族气质。
坐定,上茶。打开菜谱,这才傻了眼,菜谱中居然没有一个汉字,纯维语。看来维吾尔族餐馆并不在意做汉人的生意。
果然,陆续进来的客人都是维吾尔族人。紧挨着的邻桌是女性朋友聚会。维吾尔族女子穿衣很讲究,以长裙或礼服居多,很少穿长裤。年轻女子穿素色或深色长裙,身材高挑,皮肤白皙,惹眼好看。喜欢画深色的眼影眼线,眼睛显得更加大而有神。少数民族素来比汉族女子更懂得热爱首饰。邻桌的女子化着美妆,佩戴各种首饰,像出席一场隆重的节庆,其实不过是稀松平常的午餐聚会,她们的日常生活。相比之下,我们的日常打扮过于简单,T恤、牛仔裤、素面。
最让我们惊讶的是她们的见面礼。朋友们陆续前来,每一位女友前来,已经落座的都会站起来,新来的女友依次过去和她们行贴面礼,互道吻安。如此往复,不厌其烦,亲热妥帖。看得我们男队友忘了眼前的维吾尔族大餐,恨不得和她们拼合一桌,上前和她们贴面问好。
于是,一次吃的体验成了看的体验。如果你没有来过新疆,没来纯正维区餐厅就餐,你会产生身处某欧洲小镇的错觉。这里的维吾尔族女子身段、气质丝毫不输欧洲妙龄女子。
新疆的餐桌当然不仅是看的风情,吃的浓烈也绝不容错过。
几乎餐餐羊肉,馕坑羊肉、烤羊肉、羊肉串、羊肉面、羊肉包子、手抓羊肉饭……终于吃不动了,再香的羊肉也失去了诱惑力。集体停止肉食一天,让肠胃短暂休整。经过休整的胃口果然次日眉开眼笑,生龙活虎,又可以在餐桌上大展身手了。
除了羊肉,新疆的餐桌当然离不了馕。
馕是新疆百姓日不可缺的面食之一,是新疆经典的传统食品。馕的历史悠久,在古代被称之为胡饼。馕只有在馕坑里烤制出来才能叫馕,所谓正宗的味道,就是因为添加了一味叫做地域情怀的佐料。
说到馕,不得不提库车大馕。库车馕大如车轮,它在新疆的名气,与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阿克苏的苹果一样响亮。
库车晚饭后,天色尚早,正好遛狗。被Thug牵着,拐进一条普通马路,路过一家“库车大馕城”,店招就是圆圆的大馕,足足有车轮一般大。前面一家不起眼的院子里飘出香味,循香而入,一探究竟。喔喔,发现一块宝地,原来里面正在制作大馕。发面,打馕,馕戳子戳花纹,馕坑烤制,院落里外人马分工协作,有条不紊,正热火朝天。身边还站着几个买馕的维吾尔族人,馕一出坑,立马就被买走。我窃喜,看来这家馕在当地很畅销。顾不上遛狗,赶紧排队。
“多少钱一只?”我问。
“4(10?)元。”扎着头巾的美丽女子说。
分辨不清是10元还是4元,给了她10元,站在一旁等着。馕出坑,那女子给了三只馕,又向我要了2元零钱。
捧着大馕,热气腾腾地跑了出来,从没有见过如此大的馕,足足60厘米有余。大、香、脆、薄,色泽金黄,馕戳印吉祥,表层撒满芝麻葱花。虽然刚刚晚饭过后,仍抵不住诱惑,忍不住咬了几口。站在店门口,同行的伙伴帮我拍了张照。馕摆在胸前,遮住了整个身体,只剩下傻兮兮的笑容。
我把这张照发在朋友圈上,配了段文字:“馕,在新疆获得了广泛而深切的民意,它不仅是百姓的寻常日子,更是喜庆的欢欣。馕,可以一家子一起分享,也可以装进行囊,把家带在路上。对新疆人来说,有馕的日子才算是端正的、明朗的。”大馕引起朋友们的兴趣,纷纷拿出吃馕的私照和我交流。有两个朋友特意去买了宜兴北疆饭店的馕,和我摆了一样的POSE,发照片我看,有趣之极。
这张照片,无意中拍下了店名——比加克依明江,日后网上收资料,才知《舌尖上的中国》库车大馕一节的拍摄地就是比加克村,那里是全新疆打馕打得最好的地方。比加克村和比加克依明江,不知道这两个名字之间是否有联系?
三只馕放在车上,成为以后两天行程大家的最爱,一进车子,就有浓郁的香味传来。很后悔当时没有多买几只,可以一路吃回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