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语文课文中,我们经常会跟随作者领略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在假期,如若不能“行万里路”,我们也可以跟随央视的这档纪录片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学习语文课文时,经验丰富的老师都会旁征博引,有时还会扩展文中涉及到的人文、地理和历史信息。课文读得多了,你的好奇心是不是也会时不时冒出来?书中描述的场景是真的吗?那些故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由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跟着书本去旅行》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身临其境受教育,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每一期不仅有资深文化学者做全程细致的讲解,给孩子们进行答疑解惑。纪录片通过读文、走访、体验,让孩子们身处实地,触摸历史沧桑的遗迹,倾听著作者背后的家国情怀。
■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触摸历史、感知人文底蕴
纪录片每一集都是从一篇课文开始的。孩子们读完课文后,主持人会引导孩子们对课文提出问题。紧接着,带着孩子们去实地探访与课文相关的地方,尝试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杜甫的诗词中,曾多次提到成都的风雨。一场春雨让经历过旱灾的杜甫内心充满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一场秋雨又让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两场夜雨,为何带给杜甫截然不同的感受?那么请你跟随镜头的视角,来到成都的杜甫草堂,让孩子们实地体会杜甫在成都生活的情景。写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时候,杜甫才经历了北方的旱灾,历经艰辛,终于在成都有了片刻安宁的生活。
成都是个多雨的城市,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孩子在屋前的浣花溪游泳,杜甫在这里植树、作诗、看竹,生活过得“美滋滋”,心境自然开朗。而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时候,是因为风雨交加。在这里,节目组带着孩子们按照古代的方法尝试扎茅屋,体会了一把辛苦做好的房子一朝被毁的心酸。
除了身临其境,节目里扩展的知识点也很丰富,从一个点,拓展至整个面,再剖析背后的社会问题,看得出节目组“煞费苦心”的程度。就拿国宝“马踏飞燕”来说,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马踏飞燕》这篇课文。纪录片一开始,孩子们就提出了不少问题,比如:“马踩的为什么是一只燕子呢?”“马的尾巴为什么是竖起来的,而不是垂下去的?”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得出来吗?别急,正是孩子们的问题,才能激发同龄人的兴趣,让屏幕前的你和孩子一点一点跟随纪录片的脚步去寻找答案。这种学习,层层递进,潜移默化,不带有一丝疲倦感。马踏飞燕中的“马”,不是普通的马,它是当年汉武帝梦寐以求的“大宛马”,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汗血宝马”。马踏飞燕的“飞燕”,也不是普通的燕子,更准确的说法是——龙雀。现在,你知道央视的另一部纪录片《国家宝藏》里,为什么要把“马踏飞燕”叫作“铜奔马”了吧?
马踏飞燕,应该叫“马踏龙雀”才对。只是马踏飞燕太有名了,怕误导观众,《国家宝藏》干脆用了“铜奔马”这个名字。课文中对马的形态是这么形容的——“马踏飞燕是三只蹄子腾起,只有一个蹄子踩在燕子的躯体上。”但它立得稳,丝毫不动摇,为什么?因为马蹄、燕子所在的位置,恰巧也是马的重心,这就构成了力学的平衡点。千年前,古代匠人们就已经能够精巧地应用到现代物理学知识,是不是太让现代人汗颜了?和马踏飞燕一同出土的,还有几十个骑手铜像,它们都出自汉代的一个将军墓,气势非凡,颇为壮观。在这些千年前文物面前,专家告诉孩子们:“这支队伍充分展现出汉朝时中国军事力量的强盛。”为了从另一方面证明汉朝的伟大,领队和专家还带着孩子们去了博物馆,了解汉朝的养老、敬老制度。在汉代皇帝的诏书中写明:要善待地方上70岁以上老人,并赐给老人一个拐杖,作为享受福利的证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铜奔马到汉代的养老制度,举一反三,以一看十。
■不光是历史、文化知识还有科学常识
小学三年级有一篇课文《卢沟桥》,课文中说它“设计科学”,这是不是言过其实呢?
《走近卢沟桥——科技之桥》就解答了这个问题。节目中详细分析了卢沟桥特别的建筑工艺。比如,桥梁中运用的“铁柱穿石法”让桥受力均匀,更加坚固,有效防止桥基下沉。这就是这座有800多年历史、饱经沧桑的古桥依旧坚固如新的原因。然而,即便这样解释,孩子们依然会觉得很抽象,所以节目组请到的专家还做了几个简单的小实验,为孩子们解释了其中的科学原理。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我们的祖先使用范铸法铸造青铜器:先用黄泥做出青铜器的“模具”,这是“内范”,再用黄泥拼接在内范之外,这是“外范”。
内范、外范合在一起,再往里面浇灌高温的铜水,冷却之后,把内范、外范打破。在这个过程中,内、外范必须严丝合缝,于是“模范”这个词就理所当然地出现了。一件模具只能铸造一件器物,所以“一模一样”这个成语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古代中国的艺术与文字智慧。
(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