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看无锡

参与诈骗的孩子变身反诈志愿者——

量身定制志愿服务矫治罪错未成年人

  本报讯 昨天从滨湖区检察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对罪错未成年人进行有效分级分类教育、矫治、挽救,该院创新启动了附条件不起诉“志愿服务矫治计划”。目前已将多名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纳入计划,助他们的人生重回正轨。

  据了解,以往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措施主要集中在思想教育和行为监督方面,检察官在实践工作中发现这么做还远不够。滨湖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负责人于文静说,有些未成年人缺乏家庭温暖,混迹社会后结识了不良朋友,慢慢走上了弯路。而涉罪之后这些少男少女很容易自暴自弃,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道路非常迷茫。因此,检察机关尝试要求和引导他们参与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回馈社会中重拾信心,走出人生低谷。

  “我这样的犯罪嫌疑人也能做志愿者吗?”小金拿到志愿服务矫治计划协议时,一度不敢相信。此前,16岁的小金由于想弄点零花钱,明知朋友参与了网络诈骗,仍向他人提供微信结算账户用于收取赃款1万余元。检察官受理案件之后,考虑他是未成年人,而且是从犯,又有积极悔罪表现,对他作出了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小金在考验期内成为疫苗接种点的志愿者,给前来打疫苗的市民量血压、登记、建档。持续一个多月,小金完成了日均千人次的登记工作量。面对这样的忙碌,小金不仅没有叫苦叫累,反而充满了干劲。

  据了解,给涉罪未成年人量身定制的志愿服务内容紧跟社会需求,通常是当前比较“热门”的服务内容。如小张与他的小伙伴因为涉嫌诈骗落网,他们被附条件不起诉后,参与的志愿服务是跟着民警向社区居民推广反诈知识,让市民下载安装反诈小程序。角色的转换让小张和朋友既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在志愿服务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我们要求罪错未成年人每周进行不少于一次两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将情况按时反馈,实现考验期内志愿行动常态化。”检察官介绍,该院和相关部门还计划携手开展行为偏差青少年社区矫治社会融入项目,在现有实践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细化措施。(念楼)

  (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