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广告

怀念姚荷生先生

  | 邓君曙 文 |

  不久前在当当网上买到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重新出版的《水摆夷风土记》,作者姚荷生。书名和作者都很熟悉。上世纪60年代初,我就读于南京医学院医学系(南医大前身),姚先生为我班讲过遗传基因的课。平时《医用生物学》,是由一位戴眼镜的女讲师授课的,那天令人奇怪的是来了好几个老师。只见一位身材魁梧的长者,被几位老师簇拥着走进教室。后来,同学们才知道这位长者就是姚荷生教授,他是南医统战部部长、教务处长。这是我第一次和他见面。这堂课讲得非常精彩,至今我还记得他在讲人类46条染色体时,用南京灵谷寺灵谷塔之中螺旋式扶梯来比喻染色体内部两条呈螺旋状结构的染色丝,通俗形象,易于理解。

  姚荷生先生1938年清华大学(当时并入西南联大)生物系毕业后,留该校农业研究所工作。同年12月,受邀参加云南省建设厅组织的“边疆实业考察团”赴西双版纳。调查组在西双版纳的车里(今景洪)、佛海(今勐海)、南峤三县作了两个月的调查就匆匆返回昆明。而姚荷生却对这里淳朴好客的傣族(原称水摆夷)人民着了迷,不顾同事的劝说,毅然独自留下。其间“往返各地,投宿夷家,衣其服,甘其食,听传说于乡老,问民俗于土酋,耳目所及,笔之于书,日积月累,居然成帙”(该书《自叙》),写成《水摆夷风土记》一书,于1948年在上海大东书局出版。此书一面世,就得到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教授的重视,赞誉姚荷生先生是当今进行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特别是对傣族历史文化研究的第一人。

  1971年我在镇江地区医院(江滨医院)内科工作。有一次到大市口大西路上的一家老菜饭馆午餐,突然看到一位着旧中式棉袄的长者,这不是姚先生吗,我立即过去,恭敬地轻声叫了一声:姚处长。姚先生迷茫地抬起头,微笑着望了我几眼,我并不奢望他能认识我,他的学生太多了,我只是想表达一下内心对这位有士大夫风骨的老师的敬仰……这是我最后一次与他见面。我买的那本《水摆夷风土记》的扉页上有几行字:“姚荷生(1915—1998),江苏省丹徒县人,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并留该校农业研究所工作。著名医学家、人类学家。”简约得连相片都沒有。

  今年是姚先生诞生106年,谨以此文表示学生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