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赵氏孤儿》,假期快结束的时候,我可总算是在无锡大剧院补上了。
导演徐俊说过一句话:“在爱与复仇的母题下,我们仰望崇高,也凝视深渊。”这大概也是这一版《赵氏孤儿》的立意点罢。剧本改编得特别棒,一个经典的元杂剧,却与《哈姆雷特》+《俄狄浦斯王》产生回响。落点在程婴身上,是小人物被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不得不选择做英雄的故事。
剧本对原著杂剧剧本是尊重的,将不少细节保留在了舞台上。但本剧最重要的呈现并不是对于原著的照搬,而是对于两个伦理困境“亲子岂可死,养父岂可杀”的重构和反思。
对于程婴,所有看似伟大到不合常理的牺牲,在他因善良接过赵氏孤儿的时候就已经注定。每个人都是命运的棋子,所有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都在把他往牺牲自己孩子、背负骂名忍辱负重的结局上推,渺小的普通人根本无从反抗。——这应该源于黑格尔的悲剧美学,即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自由意志选择的后果和代价。
为呈现出剧作里深沉的美学意味,全剧引入程子灵魂作为旁观者完成叙事。剧中他的唱词《命运之歌》如同红楼梦中的“十二判词”,是上下场的引言,也是结局的预言。他本人是悲剧的受害者,更是全程的旁观者,他与父亲程婴的对话,将整部剧的悲剧色彩推向了顶峰,也将正义与邪恶的母题转向了爱与选择,成为了全剧的题眼。
当然,这也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的剧。部分人物略显扁平,剧本的硬伤也很明显。离一部“里程碑式的音乐剧”还有很长的距离。 (康臣)
话题#文艺Club#:文艺指南打前站,晒出你的观影/剧/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