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向校长们致敬

  | 任兮 文 |

  今年是无锡市一中创办110周年,钱江先生编纂的校史资料《无锡县中的校长群像(1911—1949)》正式出版。

  从创办到今天,无锡市一中走过了风雨、阳光相交织的百年历程。要写一部贯通百年的完整校史,绝非轻而易举的事。钱江另辟蹊径,选择了市一中前身无锡县中学从清末至1949年前后25位校长为落笔对象,写就了一卷中学校长的群像图谱。在书中,钱江将学校历史分为清末到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四个时间段,将无锡县中从高小、到初中、到完中,从工科、商科职业学校到普通学校演变过程中,历任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学改革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社会评价等,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钱江选择无锡县中的校长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颇费心思。无锡县中是一所典型的地方官办学校,为县办最高学府,并逐步成为地方县立学校中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学校;而当时无锡教育的规模、层次、影响在全国县城中都处于领先地位。要考察当时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过往,选择它显然再合适不过。

  为尽可能全面展现这些校长们的教育理论、思想和教育实践,钱江基本以学校自编章程、政府编印出版的书籍、报刊等一手资料为主,再辅以一些校长的孙辈及当时学生的口述资料,展现这25位校长在沟通教育与社会、官员与师生、现实与未来的过程中,推动教育发展的办学实践。于是我们看到了陶达三为了培养纺织人才,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办一所工业学校,设置染、织两科;杨曾谦努力贴近社会,培养手织技术人才;看到了诸人龙联合地方组织一商店,以供商科学生实习;看到了邹家麟面对入学者踊跃而至,决定“自行捐资添设一教室”,所需2000元来自于他出售祖传房屋所得……

  除了这些办学实践,钱江还展现了这些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承担者作为教育者的气节,凸显他们在推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价值所在。如1927年,北伐军进逼无锡,地方工人运动兴起。有政府部门人员来找陶达三,陶达三告知对方:“学校职责是按上级规定课本教好学生,以及保护学生的安全。”并愤然向教育当局提出辞职。在陶达三看来,学校发展虽然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政府不得干扰学校的教学行为。晚年时日伪政府曾邀请他出任伪县政府教育局局长,也被他断然拒绝。

  以校长为写作对象,并以此展现学校的发展历史,是一项创新之举。这样的写作方法,固然不能与正规的校史等量齐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为所写人物远近高低各不同,反而更加形象地展示了学校运行、变迁的各个方面,包括正史不容易触及的一些侧面和细部。这也是本书价值的一个方面吧。

  就本书的每一篇来说,就是一位校长的生平史;就全书而言,所展现的是无锡县中发展的某一阶段;而就中国整个教育历史发展而言,无锡县中学作出了近代教育理念的尝试和探索,校长们就是实实在在的践行者!

  《无锡县中校长群像(1911—1949)》,无锡市第一中学编、钱江著,广陵书社2021年8月出版,定价:9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