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专版

“双减”之下,全社会需同“心”协力

今年以来青少年心理门诊 接诊量倍增

  伴随着社会各种压力的增大和工作学习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日趋低龄化。有研究显示,全国15%-2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去年初疫情爆发之前,市精神卫生中心青少年心理门诊年接诊量约4000人次,今年以来,这一数字已倍增,青少年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心理障碍和疾病呈上升趋势,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十分迫切的社会课题。

  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培训班、补习班大大加剧教育焦虑,更衍生出一系列教育乱象,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此前,教育部出台了“双减”政策,对教育乱象问题下了一剂“猛药”,这一政策不仅是给孩子书包“减重”,给家庭支出“减压”,更是一次对高度焦虑的社会心理的必要校正。但另一种声音却随之而来“孩子落后了怎么办?”“拼家长的时代到来了?”对此,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王国强主任为学生和家长支招。

  回归教育本意 “唯分数论”要过去了

  王国强认为,“双减”政策实际上是推动教育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状态,回归到教育本意。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要注重孩子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的提升,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家长、老师在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从孩子的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应该要顺应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许多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王国强认为,这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任何比赛都不是在起跑线上论输赢的,更何况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过早地消耗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只会让孩子输掉“耐力”。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对当下教育乱象所下的一剂“猛药”,王国强建议家长们放宽心,慢慢调节,慢慢适应。

  把学习当成“副业” 学会“做做样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总是最为紧张、焦虑的群体。王国强认为,家长应该认识到,系统的学习只是人生的“副业”,是人生中一个小阶段,生活才是一辈子的“主业”。现如今大部分家庭的现状是:父母上班,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照顾,父母只有下班之后休息的时间陪伴孩子。而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作为家长,首先要学会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学会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孩子对家庭、社会的热爱才更为关键。

  基础阶段的学习,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在大学以前这段时间,不能让孩子过度的学习,甚至讨厌学习。对此,王国强建议家长,在孩子基础学习阶段,做好四件事情——“做做样子”。

  做——做表率。这对家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如我们常说的“言传不如身教”,家长工作之后也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做——做规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一定要为孩子划定“底线”,告诉孩子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是常规、法律、做人做事的准则。

  样——样样参与。即家长要尽量地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这个身份是有“保质期”的,孩子成长期间,父母全程、重度参与的时间并不长,大概在十五六岁以后,孩子会表现出独立性、自主性。因此,在孩子基础学习阶段,父母要尽可能参与、陪伴孩子成长。

  子——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主性。那些不触碰红线,不涉及底线的问题,要让孩子自己做主、自己选择,这个取舍的过程,就是锻炼孩子心理素质的过程。(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