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文学

巴勒斯把我们送往自然

  | 董继平 文 |

  约翰·巴勒斯(l837-1921),1837年4月3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的罗克斯贝里,在卡茨基尔山区其父亲开垦的农场上度过了童年时代,因此他从小就深受大自然的影响:鸟语不绝的森林、花香四溢的田野、淙淙絮语的溪流、峻峭雄奇的山峦以及习性各异的动植物,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印记。因此在后来,这些自然要素就逐渐成了他生活中的有机部分,尽管他先后从事过多种职业,但他的思想,却一直深深地浸淫在大自然之中,骨子里散发着不绝如缕的清新的泥土气息。

  其实,他最初在中学时代并不喜欢写作,甚至讨厌写作,可是大约在17岁时,他开始阅读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和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思想家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2—1882)涉及自然的作品,这两位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自然观深深地影响了他,因此到了20岁,他便迷上了写作。1857年,他在写给新婚妻子的一封信中竟这样说:“有时我认为,我成不了那种总是适合你的好丈夫。如果我活着,我就要做个作家。我的生活将是学习研究。珍爱这些想法,也许是我的弱点之一,可是我不由自主啊。”

  成年后,巴勒斯先后做过教师、记者、银行职员,在美国内战期间,他还在首都华盛顿的国家财政部任职,工作之余阅读、远足、写作。此间,他又深入阅读了大诗人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的自然作品,后来两人还成了好友。惠特曼鼓励他从事自然文学、哲学与文学评论创作,而他也就开始了笔耕不辍的创作生涯。1871年,他把自己在首都华盛顿任职时利用闲暇写下的自然散文随笔结集,以《醒来的森林》(又译《延龄草》)为题出版,结果深受读者欢迎。这本书是他的第一部自然文学著作,从此以后,他的此类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数十年来不断推出新作,直至去世。

  1873年,巴勒斯辞职回到家乡哈得孙河谷的卡茨基尔山区,在那里开辟果园,身体力行地种植果树,时而躬耕于土地之上,时而游历于山水之间,在茶余饭后把自己在大自然中远足时进行观察和研究的经历诉诸笔端。从那时开始,他平均每两年都要推出一部新作。1874年,他在埃索普斯溪畔买下一个小农场,建起了他的“河畔小屋”,悠悠然做起了“我们时代的乡村圣人”,沉浸在天高云淡的环境之中,怡然自得。1875年,他带着儿子,在距离“河畔小屋”不远的山中,盖起了美国自然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山间石屋”。“山间石屋”建成后,吸引了众多名人前来作客,其中有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大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以及他的同行兼朋友、另一位自然文学大师约翰·缪尔等人。在后来的岁月中,他多半在这两处贴近自然的乡间小屋中度过,尽情享受大自然给他带来的愉悦。到了1911年,他又把位于其出生地附近的一间旧农舍修葺一新,并取名为 “花白旱獭之居”,在那里避暑和写作。

  1921年3月29日,巴勒斯在从加利福尼亚返回东部的火车上溘然长逝,享年84岁。1921年4月3日,即他84岁诞辰的那一天,家人把他埋葬在他童年时常常游玩的一块岩石脚下。后来,为纪念他,相关人士还专门成立了“约翰·巴勒斯协会”,该协会每年为一部遴选出来的优秀自然文学著作颁奖。

  巴勒斯被誉为“美国自然文学之父”,他几十年如一日,以自己熟悉的哈得孙河谷和卡茨基尔山区为中心,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自然探索,留下了诸多开启一代先河的传世之作。他的著述非常丰富,除了成名作及代表作《醒来的森林》之外,重要作品还包括《冬天的日出》《鸟与诗人》《刺槐与野蜂蜜》《清新的野外》《河边》《白昼之光》《远与近》《自然的方式》《树叶与卷须》《生命的气息》《苹果树下》《田野与研究》《接受宇宙》《枫树下》《最后的收获》《在卡茨基尔山中》等。这类作品均以自然散文随笔的方式推出,他以优美、流畅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博物学家兼散文作家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

  巴勒斯不仅是探究鸟类和自然的科学家,还是颇有成就的作家、诗人,因此他留下的文字十分感性,趣味性极强,尽显散文大师的风范,读他的作品,仿佛在聆听一位经历丰富的白发长者用柔和的嗓音,娓娓讲述发生在自然中的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更高层面上,他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最大的忠告,那就是:热爱自然,体验自然,珍视自然,保护自然。150年来,他的作品在美国一次次再版,至今畅销不衰,销量已逾150万册,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巴勒斯的巨大成就,一直以来都有许许多多的美国名人深受其作品影响,其中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更是自称是“读着巴勒斯的书长大的”——罗斯福在当上总统后,更是对巴勒斯必恭必敬,还亲自邀请巴勒斯一起结伴出门去远足,到野外露宿扎营,共同探索大自然。1905年10月2日,身为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的夜灯下给巴勒斯写了一封信,其中第一句就这样盛赞自己一生崇拜的对象:“每个热爱野外生活的人都必须对你心怀诚挚的感激。”这封信被印在罗斯福本人于1905年出版的书籍《一个美国猎人的野外娱乐》的扉页上。这样的评价,可见巴勒斯在美国人当中的崇高威望。更重要的是,巴勒斯的作品还对20世纪初的美国环境保护政策产生过重要影响,当时一些保护条例就是在他的生态思想的指导之下制定和颁布的,因此,他后来荣登“美国生态名人堂”。

  另一方面,由于巴勒斯的作品可读性极强,不仅适合于成人,还特别适合于孩子,因此纷纷进入美国的大中小学,被指定为必读文本,为学生所广泛阅读。而在他去世后,美国先后有11所学校以他名字来命名。

  《自然札记》荟萃了巴勒斯一生创作的自然文学作品之精华,共收入15篇作品,其长短不一,长则一两万字,短则两三千字。其中既有远足山林,深入溪流,亲近自然,体验自然,并从其中获得乐趣的篇什,也有描述大自然的轮回转换,揭示各种动植物随季节而发生的微妙变化的文字,还有作者多年来深入山林,对野蜜蜂进行细致的观察,向读者展示自然之妙的可感细节的野外手记,更有作者在长年的生活中和野外调查中,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所观察到的多种动物尤其是小动物的习性及趣闻的手记。总之,这些文字从多方面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体验。

  今天,在自然环境保护问题日益重要的中国,介绍巴勒斯的自然文学作品显得很有意义——现代化进程不应该以牺牲大自然为代价。既然西方发达国家都有过这个惨痛的经历,那么当今的中国需要吸取它们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我相信,这些质朴而优美的文字有助于中国读者在更深层面上去重新认识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作者系约翰·巴勒斯《自然札记》的汉语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