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我在冈仁波齐

  | 迟悟 文 |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一座在西藏人心目中有崇高地位的神山,坐落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山下,转山人长年不断,有本地人,也有世界各地的游客。

  不久前的西藏行,冈仁波齐也是我目的地之一。本想入乡随俗去转山,由于高反,中途返回。

  湛蓝的天空下,冈仁波齐耸立在一片色彩斑斓的经幡之上,耸立在一片逶迤的群山之上,远远就进入人们的眼帘。山峰海拔6600多米,像金字塔,峰顶长年积雪;那像被洁白的哈达围拢的“金字塔”,看上去晶莹剔透又巍峨庄严,闪烁着东方神秘的光。相比埃及沙漠里那古老的金字塔,更显得钟毓灵秀有自然生气,仿佛告诉你她就是传说中的世界中心。

  围山转一圈是56公里,山路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一般人需两天转完,本地人只要一天。我是准备着两天转完。当天早上八点多钟,乘景区的车到转山点。看着那洁白的山峰近在眼前,有点莫名激动。开始路平,感觉还好。渐渐有了坡度,虽然不大,但非常吃力,每一个坡登上去后要停下来歇好一会。看着弯弯曲曲的路,不断有上坡,我想到了放弃。路面全是自然形成的碎石子和渣土,不一会从鞋面钻入鞋里,有点不舒服。看着别人穿着那种深帮鞋,裤脚裹得严严实实,才知道事先自己的转山攻略做得不够。我走走停停,几乎每迈一步都要停下来大口喘气。不时有人超越我,有的是穿着藏袍的本地人,有的是像我一样的游客,特别是那些本地人轻松地迈着大步,让我望尘莫及。走到一个开阔的山坡上,看到三男一女四个藏人,席地而坐,居然从挎包中拿出一个小炉子,烧起酥油茶。除了自己喝,还不断邀请路人加入。看到他们黑里透红的脸上幸福美满的笑容,看到他们敞着藏袍随地而坐怡然自得的样子,我非常感慨又非常羡慕。也许,对他们而言,转山就是一种日常生活。

  大概走了十几公里,实在走不了,我叫了一辆车返回。这是一辆叫不出名的越野车,开车的是一个藏族小伙,专门拉像我这样半途返回的人。山路,人走无碍,开车显得狭窄,好几处有突兀的大石头拦道,眼看开不过去,小伙子驾轻就熟,似乎已不是走了一次,左拐右拐就越过了。半个小时后我回到出发地:塔钦。

  塔钦本来是冈仁波齐山脚下的一个村子,十几户人家。随着旅游开发,这里成了一个转山游客的集散地,昔日的山村变成了小镇。大大小小酒店宾馆不计其数,有的砖瓦结构,有的像临时搭起的棚户房。我住的“金鑫大酒店”,不知什么材料建的,仿佛全是板材拼接而成,踩着楼梯发出“吱吱”作响的声音。酒店外的路多数也在扩建之中,感觉在加速提髙这里的接待能力。

  酒店老板告诉我:除了冬天封山外,他们酒店基本都是客满。我隔壁房间住在一位年龄与我相仿的陈先生,是重庆人,他说2015年、2016年,包括今年,先后来三次转山,都住在这酒店。听他说转山三次,我无地自容,像小学生一样请教他经验体会,他说两个字:坚持。三次转山中,他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人住在这里五个多月,转山108次;有人三步一磕头,25天围绕山转一圈。曾经有一位女士,陈先生看到她上气不接下气、蜗牛一样前行,递给她一块巧克力,劝她高反重,身体第一,意思是不要再坚持了。然而,让陈先生惊讶的是,在转山海拔最高的5200米卓玛拉垭口的山坡上,他依然看到她没有放弃,在蜗牛般前行,这让他终生难忘。

  也许陈先生受了她鼓励,临走时说可能还要来。第二天早上,我离开酒店时,看到一批游客在办理入住。不知道他们中有几个是陈先生,有几个是我。我想冈仁波齐是一座看得见的山,还有一座看不见的山在每个人心中。也许更多的人是在转心中的那座山,是在挑战自己。正如仓央嘉措诗中所言: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