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天下

假入职体检报告是如何炮制的

记者调查“体检代检产业链”

  “公务员、事业编,可以开始咨询了。”3月2日下午,刘诚发了一条朋友圈。

  这条朋友圈背后的暗语是:入职体检即将迎来一波高峰期,他要开始接单了。半个月后,这个代检机构“小头目”的生意来了。一名女孩要做入职体检,检查项目包括采血、测血压、内科检查等,刘诚告诉她,“包过,肯定没问题”。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求职者为了确保入职体检顺利通过,会求助于“代人体检”中介机构。这些代检机构收费从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并宣称“只要交钱就能搞定”。

  “包检包过”的底气来自哪儿?又是什么催生了这条畸形产业链?

  代检机构号称包过 根据不同方案收费

  一家代检机构在其网页称,“提供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武汉、重庆、西安等各大城市专业的入职、福利、出国、留学、移民体检代检服务”。

  记者以即将参加某事业单位入职体检,但自身健康状况不佳、担心无法通过为由,咨询上述代检机构工作人员。对方立即发来一系列问题:“哪家医院、什么性质的体检、什么性质的单位、单位有何具体要求?有无人事陪同监督?担心哪个指标?什么时候体检?根据这些情况给您制定代检方案,从而定价。”

  记者随机指定了北京两家三甲医院,工作人员回复称:“这两家医院我们都做过很多次,没问题的。”同时发来两套方案,方案一是直接由“枪手”代检,方案二是通过打点医院关系让结果正常。

  关于具体的操作流程,方案一是体检者先去医院核对证件、照片,开单领表,然后把表交给“枪手”完成代检项目,结束后再将表交还给体检者,完成剩余项目。“医院的核对环节,交给我们的人搞定就行,你无需担心,现场所有的操作方法都在你眼皮子底下完成。这个方案的实施具体要看人事带队等情况来定。”

  方案二是代检机构根据体检者提供的资料,提前打点好医院关系,然后由体检者自行前往医院体检。“只当没我们一样,到了医院该干嘛就干嘛,我们会把您不合格的项目弄成合格的。”

  “第一套方案8000元,代检成功后付清;第二套方案2万元,拿到结果过关(如果看不到结果,则以单位通知可以入职为准)后付款。”上述工作人员说。

  据其介绍,该代检机构位于北京,但全国各地都有网点,可以迅速安排代检时间,“将身高体重、身份证资料、联系方式、体检时间等信息发过来,安排匹配的代检员工”。

  记者留意到,网上看似不同地区、不同联系方式的代检机构背后,可能是同一班人马在做,有的代检机构虽然名称不同但留有相同的服务电话。这些代检机构基本只通过电话联系,付完定金取得信任后,才会为体检者寻找“枪手”线下见面。

  刘诚就是自称某代检机构负责人的“雪中情”介绍给记者的。2月28日,记者以需要入职体检但肝功能有问题为由,通过某社交平台联系上“雪中情”。“一种是直接出报告,带医院公章,800元;另一种是安排代检员体检指定项目,一个项目1000元。”“雪中情”回复称,交定金后立刻安排代检员抽血,“没有不过的,不过包退”。

  次日,记者交付了150元定金。很快,刘诚便打来电话确认体检时间和医院。当得知代检费用为1000元时,刘诚愣了一下后向记者确认:“她和你定的费用是多少?1000元没法做,最低1600元。”

  原来,刘诚并非“雪中情”所说的“枪手”,而是北京地区从事代检服务的一个“小头目”,“手中有不少代检员,想去哪家医院体检都行”。他告诉记者,他要支付代检员的路费、代检费以及医院的“打点费”,“1600元已经是最低的行情价了”。

  并未仔细核对身份 体检过程把关不严

  这些代检机构安排的“枪手”,究竟是如何在医院或体检机构一路绿灯通过体检的?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刘诚所说的“打点好医院关系”外,一些医院、体检机构的“不设防”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代检现象。

  近日,记者前往北京市朝阳区一家体检机构进行体检。进去后的第一件事,是在不摘口罩的情况下现场照相并录入系统,然后持体检单对每一个项目进行检测。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机构规定不允许代检,主要通过系统里的照片来判断体检者是否为本人。但记者注意到,具体检测时医护人员并不会仔细核对照片,一般只询问体检者的姓名、年龄两项基本信息。

  在抽血环节,记者将贴有姓名、年龄的真空采血管递给医护人员,对方看了一眼采血管上贴的信息后让记者报出姓名和年龄,便开始抽血。

  “每年我们都会遇到几例代检。有一次是一女孩做入职体检,因为身体某项指标不达标,让她母亲代检,但她们的年龄相差太大了,很快就被识别出来了。”上述工作人员说,“可如果找的代检和体检者很相像,我们也没办法识别。”

  此外,有的体检机构在体检过程中甚至不会要求体检者粘贴照片,更不用说仔细核实身份。

  现实中,如果实施了体检代检行为,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杜秀军告诉记者,对求职者而言,找人代体检构成民事欺诈。

  杜秀军介绍,劳动合同法规定,以欺诈手段使公司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的劳动合同,可能被认为是无效的劳动合同,公司可以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确认。劳动合同无效的,视为与公司未签订劳动合同。给公司造成损害的,求职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求职者自身为传染病患者,找人代体检入职并因此引起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危险的,可能构成妨害传染病防治罪,须承担刑事责任。

  “对医疗机构而言,如果不是明知求职者或中介的代体检行为并积极参与的,一般不承担责任。但是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措施弥补体检过程中的漏洞,杜绝代体检行为,以维护医疗机构体检报告的公信力。”杜秀军说。

  治理体检代检乱象 亟须消除就业歧视

  “有需求就有市场。”刘诚说,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有需求的人尽心服务”。

  来自山东省的赵琳去年准备报考某高校空中乘务专业,但她一直存在心律不齐的问题,为了顺利通过体检,她花500元找了代检,最终被学校录取。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像赵琳这样有代检需求的人。记者查询各个贴吧发现,不时有“找人代体检”的求助帖,有的是为了投保、入学、驾考;有的是身患甲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等有碍公共卫生疾病的求职者,想要从事外卖、食品等行业,找“枪手”代检办理健康证;还有的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因用人企业违规强制体检,不得已找人代替入职体检,这部分人群占多数。

  黄飞龙是一名被逼寻找代检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他幼时便被查出携带乙肝病毒,2012年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担心受到用人单位歧视,他找朋友帮忙代检,入职了一家单位。

  今年3月,他跳槽后需要再次做入职体检,便发了一篇帖子称“有偿找代检,酬金1000元”。没过多久,一位网友在贴吧私信他,两人约好分两次付清酬金:抽血结束后先付300元,医院出示体检结果正常后再付剩下的700元。次日早上,他们在医院门口见面,到了抽血项目,“枪手”上场,顺利完成代检。

  “没办法,现在社会依旧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存在歧视,找代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黄飞龙有些无奈。

  实际上,体检代检由来已久。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07年左右,代检生意尤为火爆,甚至出现一线城市“枪手”忙不过来的现象。后来,随着国家要求不得强制乙肝检查,医院逐步规范体检流程,代检现象有所收敛。

  然而,如刘诚所言,只要“市场”需求存在,体检代检依然屡禁不止。

  遏止体检代检乱象有何治本之策?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这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其中消除就业歧视是关键。

  在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刘小楠看来,把好体检这个入口至关重要,“作出规定禁止不必要的体检项目,严格执行,这对于防止健康歧视有一定的效果”。

  杜秀军则从制度设计层面提出建议,例如可要求用人单位先确定录用与否,再进行入职体检,对于符合法律规定入职条件的,用人单位不得拒绝入职;对于与工作无关的个人隐私,用人单位不得要求体检;员工入职体检可由第三方中立机构审查,切实保护求职者与工作无关的个人隐私。

  “还可以考虑通过技术手段对体检人员进行身份识别,杜绝代体检行为。”杜秀军说。

  (文中刘诚、赵琳、黄飞龙均为化名)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