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炜 文 |
《梅里志》载:荡口镇,相传为孝子丁兰故里,南有丁公桥,其遗迹也。王仁辅《无锡县志》里,也有“丁舍”地名。
由此,我一度对“荡口古称丁村、丁舍,相传为东汉孝子丁兰故里”这一说法深信不疑。
前几日早上下了一场雨,便与友人前往我的老家鸿声与后宅交界处赏荷。
听闻这个赏荷打卡地很久,却还是第一次来,梁鸿国家湿地公园向南150米,便到了目的地。
放眼望去,这是栽种在一大片稻田里的荷花,虽不足百亩,却因荷花次第开放,颇为壮观。
莲叶翻滚的花田间,有栈道逶迤连接凉亭。凉亭内着旗袍的女子正对镜梳妆,大概是准备与荷共影。
花田旁缀以多个古墓,墓上青草披覆,倒也颇有意趣。
荷田之外另有一处池塘,塘中一树,自成风景,与友人选择了一模一样的角度为这棵树存下照片,又为这相同的审美欣欣然离开。
看时间还早,友人提议带我去看“丁公桥”。
从荷田折回飞凤路后,很快就拐上一条高德显示为“南泉”的乡道而抵达一个叫“南前”的村庄。过了村口的南前桥,向北走上50米左右,便看到了传说中的“丁公桥”——高德地图显示为“钱公桥”。
钱公桥桥身由三节石板铺就,南北向横跨在泰伯渎支流南前河的三岔口上,金山石桥面略呈拱形,南北两节桥板凿有台阶。桥周野草萋萋,驳岸和桥北是村民种的蔬菜。
站在这没有桥栏的桥上,能看到栏孔尚存。石板两侧,能看到清晰的如意纹。
在陆路交通尚未发展之时,家家户户出门靠船。南前村的百姓,在此向东可抵荡口,向西可达鸿声。
南前村,据说从前也是个繁华古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说是一位姓钱的名将,因功被皇帝封为“钱武树王”并在此为其建造王府,此地便取名“南钱”。这是网上得来的信息,不足为信,这“钱武树王”却让我想到了“钱武肃王”,七房桥之钱氏,正是武肃王钱镠之后裔。
所以这钱公桥为钱氏出资建造,应该大差不差。世更代迭,钱氏后人逐渐迁居荡口镇、鸿声里等地,“南钱”之名以其读音传为“南前”亦合乎逻辑。
至于它为什么还有一个“丁公桥”之名称,桥北堍的文保说明碑上言称“此桥传为瞻桥钱姓望族与丁氏大族所建”。既为“传”,可见并未获得具有说服力的文字记载。这“丁公桥”,大概率没丁兰什么事,钱公桥所处为鸿声七房桥所辖,跟荡口镇也没多大关系。
至于我们经过的村前那条“南泉”路,估计也是因“钱”“前”“泉”三字在当地方言里读音完全相同而以讹传讹了。
眼前这座又名丁公桥的钱公桥,已非明朝初建之桥。
在北桥堍内侧有题刻:
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十月吉立
里人募捐重建
石作陈耀光领众造
在南前古镇日渐衰败之后,江南水乡之南前河便再也不见往日繁华。如今桥北的村庄都已拆迁,除了偶尔有村民前来侍弄菜地,已少有人迹。钱公桥,这座“小桥流水人家”的历史遗存,逐渐湮没在了荒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