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立群 文 |
回顾历史,国人每每诟病于作为有着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虽然将火药的功用在烟花上不断推向新高度,但到了近代却遭受外国列强坚船利炮的凌辱,与此同时,国人也常常感慨于中国虽然动辄领跑世界数百年、上千年,但由于科学意识的缺少而不能领跑工业革命和信息时代。今天,这些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上发生根本转变。这样的转变,同样反映在科普文学创作上,譬如,高仲泰新作《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的问世,就为我们打开了了解未知世界和科技前沿的一个新窗口,而且,透过这个窗户,必将引发人们对海洋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重要课题的关注。
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中国人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面对当今诸多足以自傲的科技成就,习惯了在历史、社会、人文、思想等领域深挖、远拓、细作的文艺家,也开始了自己的远航和深潜,这是新时代文艺家把握时代脉动后的同频共振,是走出个人情怀、写作兴趣之“自转”,呼应时代、表现现实之“公转”的创作自觉。可以确定地说,在激发国人爱国情怀的同时,这必将引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科学意识。谁又能否认,在未来的某一天中,某个人是因为阅读了《深潜》而最终影响他或她成就自我,从而做出有益于人类的科学发明?毕竟,此类先例不胜枚举,毕竟,欧洲工业革命的启蒙就在于文艺复兴。
阅读《深潜》,让我对作家阿来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主流文学界有一个响亮的口号,便是关注现实,但一直对科学技术已经强大的现实,已经成为文化的一个部分视而不见。
不是不“顾”,往往是不能。就像沈括写作《梦溪笔谈》首先基于其较高的科学素养,作家高仲泰写作《深潜》,同样基于其长期对深海探测前沿科技的关注。此间的因果,类同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深潜》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它强健了当下文学创作的两个软肋,即重大现实题材和文学作品中科普意义的不足,而《深潜》问世的內因,是高仲泰长期的积累、不懈探索所致:作为一名著名作家,对于现实题材的长期关注;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对于位于无锡的中船重工702所科技创新动向的长期关注;作为一名致力于为文学注入科普意义的自觉担当者,在长期倾注精力于历史题材后的全新出发。
科学与艺术都源于自然,同样是人类认识和探求自然真善美的一种手段。巧的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对此都有过类似说法:前者说,科学和艺术总在山顶重逢;后者说,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深潜》在科普文学创作上让我更加坚信一点:一方面科学需要文艺,因为文艺能让科学更具亲和力,实现高效和跨领域传播;另一方面文艺也需要科学,因为科学能够激发好奇心,赋予文艺家观察世界的崭新视角,从而为科学增添“美”的吸引力。
近年来,无锡文艺界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即围绕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大局,积极推进“深入生活实际,书写美丽无锡”主题实践活动,深入人文基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地带采风创作,了解、记录、讴歌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讲好无锡发展中的科技创新故事、生态转型故事、对外开放故事和艰苦奋斗故事,书写“美丽无锡”,成了广大文艺家的创作自觉。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基于重大现实题材的科普文学作品《深潜》的问世,既是作者对文学界惯于以“回顾”的姿态观照现实的突破,也是努力与现代社会发展步调相一致的又一次自觉且具深度的探索。
文学家对于科普的自觉介入,带来的是浓烈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它将极大地增强精彩科学探索故事、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背后的壮阔想象力,强大探索精神,深远人文精神。简而言之,比一般的科普作品,可能别有一番风味,因而引人注目,引发思考,对于争取更多青少年读者,它无疑是一件利器。君不见,自从有了望远镜,伽利略就成了时时要把天空看得更深远、更清楚的人,而那些对于望远镜有着更高要求的人,事实上又成了推进其发展进步的持续动力。
诚如阿来所说,科学眼光与文学眼光的交叉重叠,为文学注入了科学因素,使我们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经验。面对《深潜》,我要说的是,文学对于阅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是春风,是雨露,是种子,在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还将让潜心阅读它的人具有更加敏锐、更加全面的眼光看待和进入现实世界。
《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高仲泰 著,译林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定价: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