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吃辣有味

  | 张曙峰 文 |

  要想吃得香,饭里加点辣。一旦有了辣,吃啥都开胃,哪怕白饭也很下饭。这是我很多年来的经验,也经常这样实践。同样都是辣,做法又不一样。十五世纪,辣椒传入中国,从云贵开始散枝开叶,成为许多地方的调味品,又不尽相同。川渝是麻辣,湖南是香辣,贵州是酸辣,江西是咸辣……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我,都挺喜欢。

  虽然是敏感性体质,讲话多早已有慢性咽炎,喉咙不适还常咳嗽,按道理不宜吃辣,却改不了这习惯。真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都说江南人吃甜,什么菜都加点糖,清代王季珠有诗曰:“新蚁芬芳初浸面,子鸡和淡薄楂盐。不奇桂辣椒辛味,知是吴民性喜甜。”但我不喜欢太甜的食物,去各地游玩,吃各种辣也都适应。世事往往这样,越是禁止,越想尝试;越不适合,越感兴趣。吃辣吃得香,吃得爽,以至于那时候去四川、去重庆、去贵州,人家都不相信我是江南水乡来的人。

  饮食口味,往往带有地域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地方人们爱吃辣,带有祛湿、驱寒等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辣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南京上大学的时候,到门口小店或路边摊吃面,店家阿姨总要问一句:“啊要辣油?”坊间传来传去,变成老外遇到阿姨一问,以为在说英文:“I love you!”感叹南京人讲礼貌、国际范,连老太都会懂英语。辣椒,作为舶来品,早已风靡世界,没有边界。去意大利佛罗伦萨,我们找了家名店用餐,看见桌子上也放着一小瓶辣椒,随客人取用。

  很多年前去成都,赶时髦涮火锅,只见偌大的大厅里,热气腾腾,飘荡着一股麻辣味,好多男人光着膀子大快朵颐,有点直呼过瘾的英雄气概。那种氛围,外乡人也很容易被感染,直奔主题而去。最爱吃辣的时候在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在家煮一锅白菜粉丝,放一点白切羊肉,热气腾腾地端上来,盛上满满一碗,放一勺辣酱,又烫又辣,吃得浑身发热甚至出汗,既满足口感食欲,又驱寒除湿,才真正体会一个爽字。

  红红的辣椒,不仅是食物,也是很多地方独特的风景。多年前去婺源篁岭,顺应自然山势地形,家家户户在屋顶搭起晒架。一到秋天,红辣椒、黄玉米等农作物晒满农家屋顶,远远望去,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搭配着一个个如调色盘的竹匾,映照在青山夕阳炊烟里,那便是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在丹巴甲居藏寨,好多藏民家门口就挂着一串串红辣椒,既好看,还喜庆。

  吃辣的人,往往性格刚烈火爆一些,据说重庆人很容易吵架,一个不顺眼、一句不对路,就可能引发“火星”。无锡人有句老话说:“不识相,要吃辣糊酱!”就是提醒人家要有清头、知好坏,要明事理、懂进退,免得吃不了兜着走,头撞南墙。生活中,不乏甜酸苦辣。适可而止,知止不殆,这也是做人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