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子李 文 |
从无锡去援疆,一路向西,行程万里就是阿合奇。从江南水乡到边塞戈壁,看大漠黄沙,地域的反差本来就让人感叹,遇见阿合奇,更为感叹的还是这里的风土人情。阿合奇位于天山南脉腹地,地域呈“两山夹一谷”特征,托什干河自西向东流贯全县,哺育了两岸人民,也滋养了这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这条河谷里,沿途分布着小木孜都克、可可托海、石门奇石塬、巴勒根迪古炮台、吉鲁苏温泉、木孜力克岩画、千年古树、沙棘林海等自然人文景观,山坡上大大小小的草场和成群结队的牛羊,与远处的雪岭构成一幅天然的画卷,在天地间铺展开来。
阿合奇是帕米尔雪域高原上一颗闪亮明珠,被誉为中国玛纳斯之乡、库姆孜之乡、猎鹰之乡。
在这里听得最多的是玛纳斯。玛纳斯是一位英雄的名字,也是一部史诗的名字。阿合奇是中国三大著名史诗之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的故乡,这里是“当代荷马”“中国民间文艺终身成就奖”、中国唯一能演唱8部23万行《玛纳斯》史诗的“大玛纳斯奇”居素甫·玛玛依诞生的地方。《玛纳斯》讲述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故事,与《格萨(斯)尔》《江格尔》一起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玛纳斯》大多以口耳传承,民间歌手在史诗的创作与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民间歌手在柯尔克孜语里叫作“玛纳斯奇”。
在托什干河畔,经常可以听到悠扬的琴声在洁净的空气中弥漫而来。柯尔克孜族弹奏的民族乐器库姆孜,像一只“奇妙之口”,精准反映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情感,演奏的内容也像一本百科全书,融合了传说、故事、诗歌、民歌等,在柯尔克孜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伴着你生与死,是一把库姆孜。”这形象地说明了,库姆孜滋养着柯尔克孜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丰沛了阿合奇的文化。身为异乡人,宁静的夜晚,窗外的琴声正好伴我入眠。
最叹为观止的还是这里的猎鹰文化。左牵缰,右擎苍,长年生活在帕米尔雪域高原的马背民族柯尔克孜族人民,传承着从祖先那里传下来的驯鹰技艺,世代演绎着人鹰共生的传奇。身跨昆仑骏马,手托天山雄鹰,他们骑马牧羊时,经常人手一只自己驯养的猎鹰,在阔克萨勒山、喀拉铁克山,或登临白雪皑皑的高山顶上,或策马奔腾在深山幽谷中,将猎鹰放飞。因为阿合奇属高寒地区,长冬无夏,雪山长年不化,所以特别适宜猎鹰繁衍生息。据说,目前全县有野生的鹰隼2000只以上、持证驯鹰手140名。
一次长达数日的猎鹰捕猎比赛不仅妙趣横生,还令人惊心动魄,不亚于西班牙斗牛。广袤大地骏马驰骋,万里长空雄鹰翱翔,是多么壮美的景象。驯鹰是他们的绝活, 技艺口头流传,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据他们讲,捕猎时不能喂饱猎鹰,俗称“饱鹰不猎”。还有就是不见猎物,不能揭鹰的眼罩,更不可解开脚绊,这就是所谓的“不见兔子不撒鹰”。一只好的猎鹰,一年可以捕获数百只猎物,有一种说法是“一匹好马也难换一只好鹰”。猎鹰更是柯尔克孜民族的图腾,驯鹰养隼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猎鹰迅猛、强悍、勇武的特性,也是柯尔克孜族人们崇尚的个性品格,正如他们尊崇的玛纳斯英雄一样。也正因这种图腾崇拜,驯鹰技艺才源远流长,人鹰共舞中,野性的美、英雄的情结得以升华。果真是这样,当一只猎鹰停留在驯鹰者坚如岩壁的臂膀上,鹰深沉的眼眸透露历经风沙的岁月,坚毅的羽翼呈现质地黑硬的底色,犀利的喙像是对人们述说柯尔克孜族奇特的历史,驯鹰者久经风霜的脸庞也会露出会意的笑容。有时,和柯尔克孜族兄弟骑马登上高高的山梁,眺望远处的雪山,当猎鹰架在手臂上时,真有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觉,顿生金戈铁马奔腾的豪迈,英雄情结也油然而生。
过年,飞鹰赛马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大餐”,今年新春一场群众性的飞鹰赛马展演在阿合奇县城乡大地精彩上演,边塞大地比内地还要年味十足,元宵社火还有中华传统戏剧歌舞、舞龙舞狮表演和“千人玛纳斯、百人库姆孜”表演,我觉得还是那飞鹰和马术表演场面最火爆,也最吸引眼球、震撼心灵,因为这最能展示柯尔克孜族人民热情奔放、热爱生活、一马当先、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今年电影《满江红》很火,我身临其境,感慨颇多,于是蹭个热点,信手填词《赛马》:
万马奔腾,狼烟滚,飙风蹄疾。
鞭落处,烈摧丘岳,震天雷劈。
瑟瑟萧寒枭鸟尽,铮铮铁骨鲲鹏立。
飒戎姿,壮志猎边狐,坚如石。
苍天雪,彰本色。
孤漠寂,冰心赤。
踏黄沙冷月,但怀家国。
热血满腔倾故土,疆场驰骋飞鬃激。
山河固,侠胆沥忠魂,英雄魄。
遇见阿合奇,看到边疆少数民族擎鹰展翅、纵马驰骋的壮阔图景,看到他们多姿多彩、交融并蓄的文化生活,让我真切感受到他们扎根边疆、稳固边疆的英雄护边精神,也更增添了几分“一段援疆路,一生边疆情”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