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原本无人问津的桥下空间改造成为居民休憩、健身活动场所,2022年以来,我市持续推动桥下空间整治利用提升工作。随着一处处桥下空间的亮相,市民们的评价如何?后期维护是否到位?日前,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改造效果是否满意?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梁溪河畔的桥下空间,65岁的张老伯正和邻居一起打乒乓球,一旁还有几位好友观战。张老伯家就在沿河的小区,走路过来约十分钟。
有活力四射的文化艺术空间,也有童趣满满的亲子花园……随着大力推进桥下空间整治利用提升工作,沿河的多处桥下空间都成功“变身”。市民小周常和家人来散步,她说:“哪怕坐在河边看看风景都好惬意呢。”
如今的桥下空间怎么样?市民们常来常往的身影是最生动的“回答”。“有很多活动区域,大人小孩都考虑到了。”市民黄老伯常到江尖大桥桥下空间下棋,对改造效果表示满意。记者了解到,其实在桥下空间改造前,相关部门都会进行走访,收集市民建议,再结合实际,设计改造出更贴合市民意愿的桥下空间。如胡埭镇唐村大桥桥下空间,胡埭城管部门充分听取周边4S店店家建议和百姓意见,设计出以黄色、蓝色为主色调的各种汽车和交通元素的桥下空间。
“桥下空间与市民见面以来,也收到了一些小建议。”梁溪区城管局市政绿化科顾萌告诉记者,对于市民建议从多方面进行了考量,如有市民希望将部分桥下空间的小广场改造成大广场,可以供更多人跳广场舞,但由于靠近居民区,附近居民认为音乐太响会影响日常生活,还是维持了原本的大小。
如何保障运动安全?
新吴区长江东路上跨机场南路桥下空间,约1500平方米的场地被平整压实后,铺设了大片圆滑的小砾石,色彩丰富又有层次感,四只“小鹿”跃动于场地之上,为整个桥下空间增添了灵动的生气。在S19上跨泰伯大道桥下空间,铺设了不少火山岩,黑白灰三色砾石组合出极具艺术感的造型,搭配罗汉松、红枫等植物景观,原本灰暗的空间立刻明亮起来。
这些曾经绿化缺损,甚至沦为杂物乱堆的城市“灰”空间,在用心提升和管理下,变成了城市的活力色彩空间。在常去休闲娱乐的同时,也有不少市民很关注在其中活动时的安全问题。张老伯说,“偶尔看到有人在沿路滑滑板,担心是不是安全。”
对此,滨湖区城管局市政绿化科王耀锋解释,滨湖区桥下空间设置有运动场所的主要是梁溪河沿岸的9座桥梁桥下空间。这些桥下空间中大部分运动场所以小型乒乓球桌、亲子游乐设施、广场舞场地为主,由物业公司每天安排管理人员不定时巡查,及时发现排除安全隐患。
此外,记者了解到,桥下空间利用提升都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设计方案皆需符合“桥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无锡市桥下空间设计利用导则》《无锡市城市家具导则》等相关要求,并经市市政和园林局专家论证后,进行改造。
怎样做好后续维护?
从市城管局了解到,通过建设休闲健身运动场所、游园绿化提升、停车场优化、综合类秩序提升等方式,今年已经完成89处桥下空间的焕新升级。
桥下空间改造花费了不少时间,之后的维护也非常重要。对此,各区都有所行动。顾萌表示,梁溪区桥下空间的设施设备在质保期内仍由建设单位负责,保洁、巡逻等工作由街道负责,下一步考虑在桥下空间设置公示牌,明确相关管理职责。在新吴区,依据区域特质确定“双廊”“双轴”“双带”3类功能定位,编制29处桥下空间改造提升规划,现已完成改造9处。需要综合整治的,制定《桥下空间整治利用提升考核办法》,按照公园管理标准进行一体化管理。
(晚报记者 张颖/文 城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