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二泉月·读城

迎新扫尘埃

  | 金志标 文 |

  传统节日中,春节是非常隆重的一个节日,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春节的内涵和文化意义最为丰富。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中就有《腊八歌》一文,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各地习俗不一,但过了腊八,人们心中盼过年的心思就渐渐浓重了起来。

  毕竟是辞旧迎新,年前会有好多琐事要做,但年前家里打扫卫生,在各地习俗中都绕不过去,咱无锡称“掸檐尘”,似乎还有个约定俗成的时间,即在腊月十七、十八这两天,可能是激励大家去做,还有口口相传、耳闻则诵“十七、十八,越掸越发”的古训。

  “掸檐尘”中的“尘”与“陈”同音,有除旧迎新、除害灭病之意,《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前扫尘的习俗。农历腊月十七、十八这两天,似乎家家户户都会一齐上阵打扫卫生,在这两天,专业打扫卫生人士起早贪黑、手拎水桶、串街走巷,穿房入户常常会成了这特定时间里的一道风景,不提前约起往往常被落空。

  儿时,虽住房简陋,陈设简单,但每逢腊月十七、十八两天,父母亲总是掐好了时间,扔下年前其他谋生的活计,带着孩子一起掸檐尘。母亲巧妙地用围裙裹好自己的头发防尘,手握长柄扫把,眼疾手快,横竖挥舞打扫着,边扫还边带着浓重的绍兴口音叮嘱孩子们,扫地扫角落,揩台揩台角,意思是打扫卫生不能马虎,不能放过任何一个藏污纳垢的细节。

  长大了,这两句母亲独创、简单好记的话语一直影响至今,虽然在我的人生履历中,当过农民、干过工人、做过机关干部,但每换一个角色,都会在脑海中时不时映现母亲曾说过的这两句话。在农场当知青时,我们同宿舍的3人都互为影响,约10余平方米的宿舍搁了3张木板单人床,加上每人一个支农箱和常用的农具,所剩空间不多,即便如此,我们的宿舍仍能保持纤尘不染、整齐划一。墙上还煞有介事地挂着我们自己书写励志的书法横条,倒也引来同宿舍区知青的啧啧称赞;当工人时,学着周围老师傅的样子,加工好了的零部件摆放整齐,横看一条线,竖看一个面,工作场地也是井井有条,有板有眼……

  可能扯远了,从掸檐尘的话题还引发出好多年轻时美好的回忆。

  以春节的起点,除旧布新又一年。为什么人们会把春节前的打扫卫生看得如此重要?我国幅员辽阔,春节前各地虽然叫法不一,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其原因在于追求新年新气象,辞旧辞逆伤。一番扫尘,把旧年中一切不好的东西统统扫地出门,为明年生活带来好运,家中里里外外经过清洗,整洁明亮,内心欢喜。少了许多污垢,大大减少甚至断绝了一些细菌滋生的机会,对人的健康大有裨益。

  国人有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朱子家训》开篇即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说;汉语典故《习惯说》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理。新岁到来之前,也不妨试着准备好工具,带上自己的孩子,进行其乐融融的扫尘劳作,既沿袭老祖宗留下的良好习俗,又可能在不经意劳作的唠叨中,对下一代的成长,带来影响他们一生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