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二泉月·文学

带一本书去旅行

  | 胡建新 文 |

  我一直很喜欢这句话:“人生,唯有读书和行走不可辜负。”

  徒步,在山间行走,是近些年方兴未艾的一项健身运动,而中国徒步文学的代表当数闻名海内外的唐代诗僧寒山子。徒步是运动,也是旅行。徒步乡野,回归心目中的寒山,成了我人生的一个歇脚的处所。

  早年,我读唐代白话诗人寒山子的诗了解到寒山。人以山名,山以人显。寒山,指的是唐代诗僧寒山子,也指寒山子隐居的寒石山。诗僧寒山子隐居寒石山,与之零距离接触,进入另一种自然人文和合境界。虽然诗中的寒山印象早已映入脑海中,但是从没有去过。寒山四周方圆一百公里范围内,群山起伏,植被丰茂,古木参天,生态原始,奇峰异岩,数不胜数古道逶迤,石径隐隐,是寒山子逍遥徜徉70余年之地。

  一天,我相约数位驴友去徒步寒山。出发前,我带着胡明刚先生的长篇纪游散文《徒步寒山:和合文化源头探秘》与生活用品,从台岳东门泳溪出发,沿着明代徐霞客走过的入天台山访寒山的路线行走。到了寒山正好是这条“闻名于世”的徒步线路的开始。从寒山湖出发,古道四通八达,所到之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有“天台山八大景”之一的“寒岩夕照”,有峭壁如鳞甲的“十里铁甲龙”,有九曲回转的“九遮秀谷”。沿南线古道上溯至大雷山区,或经东线深入九遮山腹地,或走北线翻山越岭到达磐安等邻县,往南去临海、仙居等地,均能体验高强度的徒步探险乐趣。目前,这条徒步线路成为中国十大经典徒步线路,天台寒山也因此号称中国东部的“徒步天堂”。

  这条线路沿途村落、山溪、古道、草木、怪石,目不暇接,处处涌现诗情画意。沿途的山水村落故事诗歌民俗和百姓生活,都成为文艺家创作的素材,如著名画家吴冠中曾到寒山附近的张家桐写生。

  这条徒步线路流传着大量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的史迹,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更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寒山子隐居处附近的黄水村,我们通过宗谱和地方文献,发现叶姓宗族的繁衍迁徙与寒山子的关系,宋代叶梦鼎叶梦得龙溪书院的文字,弥足珍贵。我们在村民的带领下,找到了传说中寒山好朋友拾得的墓地。散落在寒山一带村庄好多宗族,或出皇家贵胄,或出名门之后,大部分是避难隐居到天台的。他们和睦相处,和谐共存。我们翻阅寒山附近的九遮秀谷居住的村民何姓家谱,发现族规家训主旨围绕一个“和”字,分睦宗族和乡里和兄弟等篇章,多处提到了街头镇一带对胡公(胡则)敬仰的民俗。这一带还流传了历史人物范增的故事,据传楚汉争霸时期的范增隐名埋姓来到九遮山,经常做好事,为村民治病。

  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历史遗迹以及寒山子题写在石头上的诗早已消失。我们边行走边翻开《徒步寒山:和合文化源头探秘》,可以看到寒山子劝说“百姓与人为善,勤于劳作,戒赌戒奢”的事迹。寒山子老说自己是一个痴人:“忆得二十年,徐步国清归。国清寺中人,尽道寒山痴。痴人何用疑,疑不解寻思……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癫。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痴也是一种境界,只不过常人不理解罢了。寒山子心性自由,逍遥自在。

  在行走中,我们驴友克服重重困障,相互帮助,相互团结。忘情于山水林壑,追求自然奥妙,一方面探索大自然的知识,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锻炼了身体,挑战极限,追寻先贤足迹,弘扬了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

  一位作家曾写道:“我们走过的道路会在我们身后卷起来,就像胶卷一样卷成一卷。因此,当一个人到达了终点,他就会发现他的背上携带着、粘贴着他曾经历过的整个生命的卷轴。”读书,可丰富人生维度;行走,能拓宽人生边界。近一周时间的行走,我们将这条通往四面八方的线路全走遍了,行走向导书《徒步寒山:和合文化源头探秘》也快翻烂了,增智怡情,身心放松,却意犹未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