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二泉月·市井

忘年朋友

  | 赵怀忠 文 |

  忘年朋友我平时称她马阿姨,认识她有20多年了。当时,她外孙和我儿子同在一个幼儿园,因为经常到学校接送孩子,一来二去就熟悉了。马阿姨是一名退役军人,对偶尔穿军装接儿子放学的我,自然就多了一份亲切。马阿姨今年74岁,年长我20多岁,她热爱生活,喜欢文学,于是,和我这个在她认为“有文学修养”的晚辈就有了忘年之交,每次难得见面交流,她都兴致很高:“我和怀忠投缘。”

  马阿姨父亲是抗美援朝志愿军。马阿姨1968年应征入伍去上海参军。退役回到地方后,和曾经做飞行员的丈夫相识成家。马阿姨说,她参军时,父亲就是正师职干部了,又立过许多战功,所以,父亲退休时政府给了他很多荣誉和待遇。她父亲性格脾气“很板正”,对家人工作和生活极其要求严格,即便用于保障他日常生活的专车,他也从不让家人因私乘坐,就是国家每次例行给他增加工资,他也会一次次拒绝。老人家总说,我工资很高了,国家还很困难,都是退休的人了,不能无功受禄。

  也许是受了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马阿姨无论是参加工作做干部还是退休以后服务社区,她总爱说:“我做人做事不能抹黑党徽。”

  马阿姨女婿和我是战友也是同事,我们关系甚好,隔三差五常会一起碰头交流。只要马阿姨知道,她总会对她女婿说,有机会你请怀忠到我们家来做客啊。有一年冬天,下着雪,特别冷。那个周末,我应邀去马阿姨家里拜访她老人家。一进门,家里暖意融融,原来她很早就把空调打开了。那天,习惯睡午觉的马阿姨没有休息,整个下午,和她爱人很早就在厨房间忙开了。马阿姨知道我喜欢吃辣,什么辣子鸡、剁椒鱼头、小炒肉、毛血旺,我想吃的辣菜都有了,特别让我没想到的是,她还做了茨菰烧肉,要知道,这可是我小时候的最爱。那晚,就这道菜,我筷子几乎停不下来,惹得马阿姨不停给我夹菜,她连连说,没想到你这么喜欢吃,下次一定多做一碗。

  马阿姨性格开朗,尽管是70多岁的人了,但她说话声音洪亮,思维清晰。她说,我这辈子做什么事处什么人,就看中一个原则和缘分,怀忠优秀,有这个缘分挺不容易的。马阿姨酒量好,说话间不知不觉,你一杯我一杯,很快一瓶酒就没了。我没有酒量,一喝酒脸就红,急着对执意要开第二瓶的马阿姨说,您知道我酒量不行,今天这样刚刚好。哪知马阿姨一个劲直摆手,这哪行啊,再开一瓶,喝多少是多少,正在兴头呢!那一晚,借酒助兴,马阿姨高兴地和我们说了很多。话题有她一家三代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度过的两年艰苦时光,有她人生重要关口咬牙做出的去留抉择,还有她退役后参加工作后的每一个精彩荣耀……

  退休后的马阿姨一直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即便在身体两次手术后,她仍像过去一样保持着一份乐观和开朗。上个周末,知道马阿姨手术康复后不久,我想去看看她,她知道后非常开心。那天中午,我们两个家庭,在马阿姨家小区旁边的一家饭店见面了。马阿姨说,本来很想邀请我去她家做客,但年纪大了,加之身体还在康复,一下子做不了那么多菜。但即便如此,她还是特地从家里亲手做了一只“椒麻鸡”带到饭店,马阿姨说,这个辣菜,味道正,你一定喜欢。

  这次和马阿姨见面,也是间隔了有四五年时间,她告诉我,现在,除了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她每天坚持适当慢跑,一个人唱唱歌,还跟着视频学起了朗诵。特别是从前年开始,她还开始每天记起了日记。马阿姨说,这几年身边的老战友老领导有不少人相继离开,每一次送别,都很难过。加之自己这两年身体大不如从前,有时会想现在活着,总要给子孙们留点什么,于是,她就想到了记日记。

  那天,尽管马阿姨身体刚恢复不久,但她仍然执意要喝一点白酒。也许是几年没见的缘故,她那天有点激动,和我谈文学,讲朗诵,还现场情不自禁地为我们朗诵了一首古风诗歌《岁月》。马阿姨说,尽管年纪大了,但自己总想让剩下的每一天都过得有奔头,有意义。

  我们见面那天,是去年小雪后的第一个周末,尽管是小雪时节,但午后阳光依然温暖如春。和马阿姨一家告辞后,妻子把车开出了饭店,但马阿姨迟迟不肯离去,一直站在饭店门口连排的金黄银杏和几株深红的枫叶树下,不停向我们挥手示意。望着阳光照射下金黄的银杏和渐渐远去的马阿姨的身影,坐在车里,我的脑海里又呈现出马阿姨在饭桌上给我们朗诵的《岁月》:

  不同的年纪,演绎着不同的自己。

  风华是一指流沙,青春是一季繁华,苍老是一段年华,岁月是一盏灯茶。

  一程花开,一程叶落,几度流年辗转,几回梦寐成烟。

  在变老的路上,不纠结过往,不畏惧明天,优雅,从容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