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辛苦攒下的积蓄,被小女儿“洗劫一空”,沪上80岁老人含着心痛和愤怒自杀,幸而获救。女儿说这是母亲心甘情愿的赠与,但是母亲说自己是文盲,所谓的赠与协议根本看不懂。
究竟是老母亲反悔了?还是小女儿在说谎?近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这样一件案子。
积蓄被女儿强占
今年80岁的许阿婆,年轻时丈夫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她含辛茹苦独自将两个女儿拉扯长大。去年一场重病后,老人由于无法独自居住,就被小女儿送进了养老院。
许阿婆说,自己在入住养老院之前,把仅有的38万元积蓄全部交给自己的小女儿保管。可是被送进养老院之后,两人的关系却越来越僵。
由于要支付养老院费用以及日常开销,许阿婆便想问小女儿要回之前存放在她那里的38万。让许阿婆意想不到的是,小女儿一口拒绝了这个要求,还给出了不给钱的理由:母女曾订立过一份“赠与协议”,已经将38万元积蓄全部赠与了自己,“想要钱,就走法律程序吧。”
然而,面对这样一份赠与协议,许阿婆表示,自己是文盲,根本不知道小女儿手上这份打印的赠与协议内容,上面的手印也是小女儿欺骗自己按上去的。
法院判协议无效
在和小女儿关系闹僵后,许阿婆希望大女儿帮忙从小女儿那要回38万存款,但大女儿也吃了“闭门羹”,小女儿依然拒绝返还钱款。
老人伤心气愤之下选择割腕自杀,所幸被抢救了回来。面对自杀的母亲,小女儿依然声称,38万是母亲无条件赠与。
无奈之下,老人只得将小女儿告上了法庭。近日,闵行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小女儿与律师认为,阿婆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认识自己的名字及相应的数字,应当对打印的材料尽到审查的义务,其在协议中按手印,等合同成立生效后,应当全面诚信地履行,现在反悔无效。
阿婆的法律援助律师却认为,这份协议完全是小女儿自己撰写的,该赠与协议倾向小女儿这一方,她拿这些钱不需要付出任何的代价,没有任何的义务,没有任何的条件。以阿婆的文化程度根本不能理解这份赠与协议意味着什么。
主审法官审理后认为,阿婆的文化水平很难明白赠与协议的内容与反映的权利义务。小女儿主张老人在签这份协议之前,她向老人逐字逐句地宣读过协议的内容,但她无法提供相关证据。
鉴于上述的理由,法官认为即使这份协议上的手印是老人的,也难以认定协议是老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最终,法官判决赠与协议无效。
收到一审判决后,小女儿并未提出上诉,并将钱款打入了母亲的银行卡。 (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