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天下

直播乱象调查:

“女大学生”主播有多少真学生?

  “有人假冒我们学校的学生进行直播。”就读于河北某高校的王磊(化名)最近在刷短视频、直播时,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主播明明不是大学生,却以大学生身份进行直播。

  前段时间,他点进一个标题为“大二学生”的直播间,主播穿着性感服装正在跳舞,评论区有人为了引起主播注意不停地刷礼物,还有人说希望和主播在线下见面。该主播在直播页面标注地点为王磊所在学校,而当他询问主播与学校相关的问题时,对方均回答不出来。

  记者注意到,一些人打着“大学生”等标签进行直播引流带货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人为求流量打擦边球进行低俗直播。

  打造大学生人设引流量

  几天前的一个下午,来自广东珠海某高校的胡明(化名)点进一个直播间,女主播对着镜头正在化妆,背景看起来很像学生寝室。女主播自称就读于胡明的学校,一边化妆一边说自己下午还有一节课,4点就得去上课。可到了4点,胡明发现这名女主播还在直播,便再次进入直播间,听到女主播说:“下午不想去上课了,有没有人想一起打游戏,陪打游戏兼职赚钱。”

  胡明对此十分诧异,因为当天下午学校有一场活动,要求所有师生必须参加,可这名主播竟然说自己要上课,不想上课了又去打游戏。随后几天,胡明每天都能看见这名女主播在固定时间开直播。“连续几天,每天都固定时间直播,要么陪打游戏要么陪聊天,她究竟是不是大学生?难道不用上课吗?”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直播间在标题区打着“大学生直播”“女大学生直播”,但主播并不一定是学生。这些直播间的内容覆盖面很广泛,有“跳舞”的,有“陪玩”的,还有“卖货”的。

  一位从事直播运营工作的人士透露,部分直播账号明面上是个人运作,实则背后都有公司。“女大学生”“大学生”只是个标签,都是用来包装主播增加人气的,有人气才能有更多礼物和收益。“一些擦边内容容易获得礼物,但也容易被封号,不过封号了再换一个就行。现实中,有不少非大学生打着大学生的旗号去做直播赚钱。”

  记者注意到,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存在很多自称MCN机构(专门为网络视频创作者提供服务的机构)招募女大学生做博主的帖子。他们通常介绍自己是“美妆、穿搭方面的甲方客户”。报名条件是“爱买衣服,爱穿搭,有基础的搭配思路等”,并没有严格要求必须是女大学生。还有MCN机构明里暗里表示,可以打上“女大学生”的标签,以获得更高的关注。

  男子扮10名“女大学生”诈骗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近年来发生过多起社会人士冒充“女大学生”“大学生”做直播行骗的案件。

  去年,山东省青岛市公安局李沧分局通过侦查研判,抓获一名冒充“女大学生”进行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追缴赃款460余万元。

  受害人张先生与自称是大学生的视频主播李某相识,先后认识其“闺蜜”9人。李某及其“闺蜜”相继以父母住院、自己生病、借“校园贷”需要还钱等各种理由找张先生借钱。起初张先生对李某及其“闺蜜”的身份深信不疑,无论对方借多少钱都会毫不犹豫地给她们。但渐渐地,张先生发现对方毫无节制,钱越借越多,怀疑自己遇到了诈骗团伙,便到派出所报警。警方调查发现,这10名“女大学生”均为一男子假扮。

  受骗后能否追回打赏金额?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认为,一些主播可能并非真正的女大学生,却利用这一标签来吸引观众,从而获取更多的关注和打赏。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用户的权益和学校声誉,还扰乱了直播环境。“主播在直播中提前告知观众自己的身份或直播内容的前置性标签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这些标签必须真实,不能带有欺骗性质。主播应该诚实地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内容,避免误导观众。”王四新说。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指出,如果涉事者故意以虚假身份,特别是冒充学生身份,并因此导致粉丝基于这种身份认知而对其进行直播打赏,那么粉丝完全有理由以受到欺诈为由,要求撤销相关交易并追回打赏金额。

  泰和泰((重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杰认为,这不仅反映了当前网络直播环境存在一定的畸形,还暴露了一些平台管理的问题。年轻女性作为直播平台的主播,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粉丝,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礼物。这体现了观众对于年轻女性的偏好和追捧以及对于性别和外貌的过度关注。

  “在此背景下,一些主播为了吸引更多眼球,可能会采取更加激进或不当的行为,包括涉及低俗、色情等内容的直播,以及假冒‘女大学生’的身份。这不仅违反了直播平台的规定,也损害了社会公德和道德底线。”朱杰说,平台应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审核和管理,严格把关直播内容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对违法违规的标签可以予以关闭直播间、封禁账号等处罚。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