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丽红 文 |
《聆听父亲》这本书,是作家张大春回忆父亲的长篇散文作品,是一个人的精神寻根之旅:用一部家史回答“我从哪里来”,思考“我到哪里去”。年迈的父亲意外摔倒,张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的时候,开始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故事,讲述自己父亲的一生,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
说家史是其次,贯道才是首务。张大春高祖张冠英是举人出身。他知道:要维持一个“诗书继世,忠厚传家”的声望,就不得不另外替子孙谋出路。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捐地兴办义学。这样一来,非但日后在地方上有了积仁行善的名声,还保住了为善读书的体面。高祖父捐衔,却被骗去了三百亩良田。此事,“后代的子孙也不作兴述之论之,因为那样将迫使老祖宗身陷不智亦不德的窘境”。
曾祖张润泉的百顺估衣铺开张三年,老宅终得翻修重建。那天,曾祖与一个神秘古怪的老者进行一番交接。若干年后大家才明白,曾祖早就秉承的祖训和家规里不可或缺的一小部分:敬老、尊长、施恩、济贫、不望回报,还有最重要的——上了当别吭气,还得安慰自己:吃亏就是占便宜。“很简单,因为不容让人看穿咱们改换门庭、不再是书香门第了,不容教人说咱们的子孙不读书了。为什么不容?因为一旦如此,咱们不是不遵祖训了吗?”
曾祖母朱氏想象着祖父美好的未来。不过书中写道:爷爷居然当过汉奸。“你爷爷干那金库主任的一年,一到上灯的时候,就上你奶奶屋里来,坐在这儿。”“我呢,就在那儿,看着你爷爷垂着脸、低着头,鼓嘟着个腮帮子,跟这假的大总统一个德行。他一句话不说,能坐两三个钟点。要说,也就一句:‘买骂啊!买骂!’”作者说,他很难推断爷爷究竟不忍的是什么。也许是家财,也许是名声……也许还真是战火下百废待兴的家业和市容。
“我最早认识的字就是联语上的字。”大年下,父亲牵着他在纵横如棋盘的巷弄间散步,看人家的春联写些什么。父亲指点着某联某字说:“这副联,字写得真是不错。”或者“这副联,境界是好的。”念了小学,自家大门口的联语换成了“依仁成里,与德为邻。”父亲解释,这是让邻居们看着高兴……作者回首前尘,想起多年来父亲对于写春联、贴春联、读春联的用意变化,才发现他的孤愤嘲诮一年比一年深。“我现在每年作一副春联,发现自己家门口老有父亲走过的影子。”
从清末后的百年间,张家五代人的生命故事,浓缩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一次次回望,看到的是几代中国人挣扎留下的斑斑点点。“历史长河中,人就是一个小点,浮华散尽,最后留下至多一个名字。人们正在努力的,无非让这个小点的位置高一点,世俗生活富裕一点。”我们聆听父辈的历史,就是在另一个方向上延长自己的生命。
《聆听父亲》,张大春 著,文汇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