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二泉月·文学

月夜清辉映知己

  | 郭幸 文 |

  在清冷的夜色中,苏轼独坐窗前,微微叹息。他眼神游移在半掩的窗棂间,透过狭窄的缝隙,看见一抹皎洁的月光缓缓洒入。这个夜晚,清辉如水,幽静中泛起一丝暖意。北宋年间的这位文豪,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生活早已无从安定。这种漂泊带来的惆怅,让他长夜不寐,心头愁绪如潮。可今夜,这月光仿佛温柔地拂去了他一身的疲惫,带着清冽的宁静直入他心。

  他推门而出,脚步缓缓踏上石径,心中忽然泛起了久违的平和。这月色如霜,似为天地间寂寞的灵魂带来一份慰藉。这夜晚,仿佛为他而生。苏轼轻步出门,目光沉沉地望向远方。他忽然忆起了自己心中的知己张怀民,那个同样被命运捉弄的好友。他同样被贬至黄州,怀才不遇,却同样以豁达心态接纳着命运的风雨。他们志趣相投,在贬谪的生涯中彼此扶持,携手度过每一个寒冷的夜晚与孤独的日子。

  “无人与我共此良夜,不若前往承天寺,与怀民同游。”苏轼念及于此,便起身前往承天寺。这座寺庙一向冷清,尤其是在夜间,连梵音也寂寥无声。沿途竹柏掩映,幽深清冷,像是遮掩了一世的浮沉。苏轼心中带着一份期待与坦然,缓缓走向那一片宁静的世外之地。

  夜色清冷,四周一片静谧,只有石径上的落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张怀民早已在承天寺等候,他身着宽袍,目光如炬,似乎早知好友会来相会。二人不约而同地露出微笑,默默地携手步入这清寂的庭院。他们在无声中感受着彼此的存在,仿佛不需要言语,心中已尽是共鸣。这份深厚的友情,在漂泊的岁月中成为他们唯一的支柱,也成为他们灵魂深处的一道光亮。

  庭院间,月光如水般流淌,映出两人的身影。两人并肩而行,缓缓步入庭院深处,眼前的景色令人心醉。月光照在庭院之上,仿佛一池清水,空明如镜。苏轼静静地注视着这片美景,感到心头的愁绪渐渐消散,似乎一切世事纷扰皆可置于身后,留给他一片清宁。水中错落有致的藻荇,与周围的竹柏影影相映,仿佛在月光下描绘出一幅寂静的画卷。他不禁低声感叹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张怀民微微一笑,眼中露出一丝欣慰与理解。这一句话正道出了两人心中共鸣的深情。夜色沉沉,他们没有过多的言语,只在这静谧的月光中共享着彼此的存在。这份心灵的契合,是在其他任何人面前都难以诉说的,也是命运赐予他们的珍贵馈赠。二人相视一笑,仿佛这一笑间便将千言万语道尽。

  苏轼轻轻地叹道:“此等良夜,恐怕世上能与我等共赏之人寥寥无几。”张怀民也深有同感。世上能在这良夜中静静赏月的人并不多,而他们的这份闲适,也并非因真正的清闲,而是命运给予他们的难得时刻。世间的孤独与困境,却成就了他们这份独特的情谊。他们在这月光的照耀下,默默感受着彼此的存在,明白彼此在这人生的荒凉中,是最深的安慰与支撑。

  承天寺的这片月光,让他们如临仙境,又如坠入寂寞的深渊。他们无言伫立,共同沉浸在这片月色中,感受那份难得的清明与安然。张怀民是苏轼最深的知己,他们一起在这幽静的月夜里,仿佛抛却了人生的枷锁,得以在寂静中修得一份心灵的宁静。此时此刻,他们心灵相通,甚至连呼吸都默契一致。苏轼的心,因这月色与友情而渐渐安然下来,贬谪生活中的愁苦仿佛渐渐随风散去,只余一片温柔的静谧。

  月光如水,四周寂静无声,仿佛天地间只有他们二人。苏轼低头凝视地面上竹影与柏影交错的斑驳画面,心中忽而生出一种豁达。那些人生中的困苦与得失,此时显得微不足道。他深知这份清闲与宁静的可贵,然而这份清闲中却也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深深思索。正是在这如水般的月色中,他的灵魂得到了滋养与慰藉,仿佛从世俗中暂时脱身,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净土。

  当夜渐深,月光愈发柔和清冷,照在他们的脸上,仿佛为他们镀上一层圣洁的光辉。苏轼默默地凝视着张怀民,心中充满了感激。这份友谊,便是他在困苦岁月中最珍视的财富。人生中的浮沉,也许总是伴随着孤独与无奈,但在这片如水的月色下,他明白,真正的友情,便是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刻,给人带来无尽温暖与力量的存在。

  承天寺的夜,成了苏轼记忆中的一段永恒诗篇。这一夜的美景,不仅使他在孤寂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更让他在困境中获得了一份心灵的豁达。张怀民的存在,使得他不再孤单,他们一同在这月色中感受人间的温暖与力量,感受这天地间最珍贵的心灵相依。

  承天寺的夜游,不仅成就了苏轼的一篇名作,更成就了他人生的一次深刻体悟。他在这份友情中找到了生活的力量,找到了生命中的片刻安宁。而对于我们而言,这片月光中的友情,更是一种启示:在世间浮沉中,若有一位知己相伴,即便生活再无常,也能找到一份永恒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