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程伟:身心九履藏地 书文气存磅礴

  本期访谈作家 程伟

  资深媒体人、作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出版《程伟作品集》《三耕堂艺话》《汉唐清韵——李啸、程伟书法作品集》《素履以往——藏地旅行日志》。主编《国山碑文化论坛论文集》《家乡颂——钱松嵒笔下的宜兴》《自家江山——吴冠中笔下的宜兴》《陶韵》等。

  出生、成长与工作都在江南,程伟身心沉醉的却是雪域高原,他建树不凡的文学、书法和摄影作品,从内容到气质亦少不了与藏地的关联。今年他完成了个人20年间的第九次藏地之旅,归来又有颇多感受。

  心仪藏地

  程伟的新书《素履以往——藏地旅行日志》今年9月8日发布,他在这部散文集中记录了2015年以来4次进藏的见闻。事实上,从四十不惑到年过花甲,他先后9次游历藏地。“首次在2004年,那时还是单纯看风景,随着去藏地的次数增多,我渐渐归结出一些‘想法’。”他给出“为什么要去藏地”的四点理由:一是雪山、湖泊、草原等壮丽的藏地风光,还有个性鲜明的藏地文化,值得一看;二是工作繁忙、生活纷杂,应当停下来花点时间思考人生之未来,藏地是一个能让人静下心思考的地方;三是藏民对信仰的虔诚坚守和精神世界的丰满,既让人震撼也给人以启发;四是“不是理由的理由”——酸甜苦辣缺少了哪一样人生都不完整,某种角度而言去体验高原反应就是体验程度不同的苦行。

  在作品分享环节,程伟回忆起在昆仑山玉珠峰下偶遇一名从重庆自驾到可可西里的青年人,由此写下一番议论。其中,“几千年安于现状的思维,还在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与行为”“我们不能丧失探险精神”“如果你只知道甜,那说明你的生活是不全面的,是存在缺憾的”,精到且有针触感。

  程伟还广泛地阅读他人所撰写的关于藏地的文集,《消失的地平线》《极致之旅》《阳光与荒原的诱惑》《北方的空地》……几乎每读完一本都要写心得,“如同一扇扇窗户,让我窥见了藏地的神秘与美丽”。

  文艺相通

  程伟曾任宜兴日报社社长,在书法和摄影上也有很深的造诣。“我算不上‘家’,可以称为作者。”他谦逊自持,论及文学、书法、摄影的关系言之有物。他认为,三者都是艺术,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

  “我们在学习书法时,如果不懂文学就无法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练再多充其量是‘写字匠’,没法把个人感情倾注到笔端。摄影同样如此,不管是静物还是风情摄影,要想很好地表达创作想法、提炼创作主题,必须要有文学功底,否则拍摄的只是一个画面,缺少更多内涵。”程伟强调了文学功底对书法和摄影的支撑,再进一步表达了对文学语言风格的追求,“我喜欢文学语言要像书法,黑白分明,不需要颜色变化强烈,相当于说文学语言应当简素,更贴近老百姓,读着让人舒服。”

  程伟还提及,他写过文章讲述去藏地旅行对书法创作也有促进,在四下无人的雪原荒野,把纸铺在汽车引擎盖上挥毫,天地由我,磅礴气生。他直言:“对我来说,文学也是一样的,文字要写得大气,不能是待在小楼阁里的感觉。这样就有必要去藏地走一走,开阔心胸,提高眼界,接触更多不同文化。”

  以文写书

  在程伟看来,最近十多年来,无锡艺术事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包括文学,现在有“太湖文学奖”,已是环太湖都市圈有分量的奖项。“要说建议,可以分两大部分吧。”他表示,首先,相比设施齐全的大城市,无锡还在补艺术场馆场地的缺,比如无锡美术馆正在建设中;文学创作基地等物质类保障,也需加大投入。其次是人才培养。一方面,不能局限于本土人才培养,引进尖端人才对促进本地文学艺术提升是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年轻人才的同时,别忘了关注、关怀老年作家,老年和青年群体的结对共促,有助于文学传承和创新的炬火燃得烈、燃得久。

  喜欢旅行的程伟一直在书写,今年入藏他又写了2万多字的笔记,加上此前去其他地域旅行的游记,不下5万字,“过个几年,有可能的话再出版一本。”结合书法创作来写作,则是他又一着力的独到之处,他的个人公众号“三耕堂”上有诸多帖文是书法配散文,书法或飘逸或古拙,散文不事雕琢、娓娓道来,相得益彰,“每一件书法我都赋予一段文字,用文学来表达我为什么要写这幅字,提高一下书法的文学含量吧。”

  (晚报记者 何白)